哀牢山北段与蒙乐山对望,哀牢山北段过景东坝子时距银生城直线距离最近的一段仅有五六千米,哀牢山北段的茶有资格称银生茶。樊绰在《蛮书》中介绍茶仅说了银生茶,这说明银生茶在南诏王宫内现过身,南诏宫廷内在用银生茶,银生茶是贡茶,银生茶区产茶的事连大唐官员们都知道,说明银生茶区是南诏国的国家级直管茶区,南与吐蓄结盟过几十年,吐蕃称南诏为兄弟国,南诏供给吐蕃茶完全可能,只要吐蕃要过南诏的茶,这其中必有银生茶区的茶。
银生茶区的形成有历史背景,有社会条件,南诏的土地归诏王所有,归国家所有,国家要安排布局某地区大量种茶很容易,国家要在某地区收购茶也合法,南诏要安稳西番需要茶,南诏要与吐蕃搞好关系也需要茶,南诏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民都饮茶,南诏需要有一片或几片国家可以管控、可以调茶的茶区,银生茶区无疑就是南诏官方可以调茶的茶区之一。
我的这个推测并不是一点依据都没有,以景东、镇沅为例,这两个县横跨无量山、哀牢山,这两个县的无量山、哀牢山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区,村村寨寨都能找到树围在180~280厘米的大茶王,而且这些大茶王95%的棵数都种在地埂上,有的古茶树保存得较好的村寨一条地埂上还排立着10多棵树围在120~220厘米的大茶树,虽然不敢断定这些茶全是南诏国时期种的茶,但可以断定茶树围种在地埂上粮茶套种这种植茶法是南诏国时期已有的。
试想一下,每家每户的地埂上围满了茶树,就按《蛮书》透露的南诏当时规定的:分给老百姓的土地每户不能少于5亩计算,5亩土地就算划成5格块,每户的茶树都不会少于100棵,按茶树成年后每棵2~5千克的产量来计算,每户人家的茶叶产量是不少的,两个县上千平方千米,几百个村寨,几十个山头的区域产茶量又是多少?村村寨寨,普通农户,都将地埂上种满茶树,是个人行为还是官方安排指令,农户喝不完、用不完的茶卖给谁?大规模种茶已成产业,要有官方组织收购茶才有销路。
茶叶可以换盐巴,可以换布匹,那为什么海拔160米以下的村寨地埂上不种茶,思茅坝子、普洱坝子、普文坝子,唐黑盐井、磨歇盐井周围为何不种茶,这些也是银生节度管辖的地方,银生茶为什么只种在高海拔山区的村赛,银生茶区的形成背后到底有多少原因,值得探究。本内容来自《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无量山》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南茗佳人高级评茶员个人微号: 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