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普洱茶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易武这个普洱茶圣地。
从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这段时间堪称普洱茶交易史上最为繁盛的时代,易武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为重要的普洱茶交易集散中心之一。而从清朝光绪末年到民国26年这段时间,易武茶业达到最为繁荣的鼎盛时期。
易武历史上因茶而兴,清雍正二年(1724年),大量茶人涌入易武,“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之众(俗称:奔茶山),形成了山山有茶寨,寨寨有茶山,茶林连茶林的格局。但因当时,茶山事端不断,清政府“严禁客商入山作茶”。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茶引”购茶,茶商才得复入。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实行移民殖边,石屏等地数以万计的汉人带着种茶技术进入易武。飞速发展的易武凭借优异的茶品质量、便利的交通成为了极为重要的茶叶交易中心。
据清人阮福《普洱茶记》载:“普洱茶名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当然就要优先进贡京师。官使们将普洱茶献进宫廷,深受皇宫喜爱而列为贡品。
《普洱府志》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而易武、倚邦等茶山所产的以早春茶(春茶)为原料蒸压精致的上乘普洱茶———“园茶”每年要缴纳“八色贡茶”既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重团茶及用锡瓶装的芽茶、蕊心茶和以小匣装的茶膏。
据阮福查阅《贡茶案册》所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之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买办收茶瓶、缎匣,木箱等费……”。
除了内销,很多茶庄还在香港、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开设商号,“易武正山”当时名振海内外,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在这段时间里,也诞生了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族——同兴号、同庆号、乾利贞宋聘号、福元昌,以及许多珍贵的传世茶品。
商业的繁荣与茶叶产量的猛增,还让易武成为了“茶马古道”的始发地。
那一时期,以易武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朝四方散射开去,主要线路有:
北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称为“官马大道”。
北西道-——由普洱经大理、丽江、中甸进入西藏,由拉萨中转尼泊尔、印度等国。
南道-——由普洱、思茅分为三线,即:东出越南,南出老挝,西南出缅、泰。
20世纪70年代开创了“新茶路”,入缅后经曼德勒或景栋转运到仰光,海运到加尔各答,再陆运到西里古里-——葛伦保,最后由马帮驮运到拉萨。
在茶叶加工过程中逐渐由茶商设店,官府派专人监制为主。如易武茶商李开基的“安乐号”茶庄,车顺来的“车顺号”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获御赐“瑞贡天朝”匾额,李开基、车顺来被光绪皇帝敕授“例贡进士”,李开基还被史部敕命为修职佐郎。车顺来获得的“瑞贡天朝”匾额,至今尚存。
另外,纵观现时存世可找寻到的老茶字号大都出自易武:庆丰号、同庆号、同兴号、同昌号、安乐号、乾利贞号、鸿庆号、福元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