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乔木,高达13-15米;树皮黄白色,呈薄片状脱落;小枝黄褐色,有散生皮孔。掌状复叶对生,叶枘长4-11厘米;小叶通常5,稀3-4,不相等,纸质,侧生的椭圆形,中间的椭圆状倒卵形,长约侧生小叶的2倍,先端急渐尖,基部宽楔形,下延,下面疏生圆形、暗红色腙点,侧脉9-12对;小叶柄长1-1.5厘米;花小,黄色至白色,两性;花梗、萼片外密被黄白色腙点,萼片5,卵状椭圆形,两面被柔毛,边缘具睫毛;花瓣4-5,为萼片长的2-3倍,外被紧贴柔毛;雄蕊7-8;子房具长柄,纺锤形。蒴果梨形,红褐色,连柄长2.2-3.2厘米,直径5-12毫米;种子卵圆形,黑色,有光泽,有2重假种皮。
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荔波、平塘、独山、安龙、兴义和广西西北部隆林、乐业、凌云、东兰、南州、天峨、田林等县的石灰岩山地。生于海拔500-900米的林中或林缘。
主要产区属中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18.3℃,1月平均温8.4℃,7月平均温26.3℃,年降水量1303.3毫米。土壤主要为石灰岩上发育的薄层黑色石灰土和棕色石灰土,ph值6.5-7.5。大多生于石灰岩石山的石沟、洞穴、学习漏斗及缝隙等处,土层薄,根系露出岩石表面,沿着岩石的节理、石隙间延伸生长,以适应水肥分散的喀斯特生境。萌发性强,通常在树干基部或树桩上萌发许多幼枝。为喜光树种,在林内弱光下生长不如林缘或林内空旷处。3月底至5月初开花。10月果熟。天然下种能力弱,在林内很难见到幼苗,幼树;种子含油脂,易被动物咬食。
果实成熟后随即采收,将蒴果摊放阴干,待果实裂开,取出种子放在盛有少量碱水的容器中,轻轻揉搓,除去假种皮,洗净干,沙藏。种子寿命短。翌年春季点播或当年秋播。并可用扦或压条法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