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碧春分,山秀清明,太湖东山,花果间下,碧螺最春。
姑苏晨露,吴越嫩茗,碧螺春是苏州名茶,历史上就以“吓煞人香”被列为贡茶,并得到康熙帝赐名“碧螺春”,其独特的花果香,更使其成为中国人心中独一无二的江南佳茗。
太湖东山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种区,茶树与桃、李、杏、梅、枇杷、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枝桠相连,根脉相通,又因这里地处太湖东山半岛,深得太湖灵气氤氲,使得这片土地,月月有湖鲜,季季有花果,不仅是苏州人的私家后园,更被老上海人称为“花果山”、“鱼米乡”。
入秋,这里的白鱼、银鱼、白虾、大闸蟹、白果、板栗、枇杷蜜、枇杷膏等特有物产,已相继进入苏州城和上海人家的餐桌。
风土宜茶,问山茶友会一直坚信,出产名茶的地方,也是物产丰饶之地。从2016年,问山茶友会与东山碧螺春拳头企业吴侬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展“游学体验基地”,深化茶旅游学,到2017年设立“东山小鹿茶山”,甄选全球好茶,随着碧螺春访茶的深入和步伐增多,我们越发感受到这里淳朴民风和丰饶物美。
爱茶,爱生活,一直是茶友会的宗旨,现在我们想把碧螺春产区这个季节最有诚意的“秋果秋蜜”,作为问山“山里系列”,推荐给茶友们。
秋果系列:洞庭大佛手白果、中秋栗
老苏州人都知道,秋分还未到,苏州的大街小巷就有叫卖东山白果、板栗了,这时候,心急一点的人会买上一些品品鲜,解解馋。更多的人则会再等上一些天,挑选最饱满的白果、板栗,买上5斤、10斤,存在冰箱里。这样,无论是平日家人品食,还是友客到访,都能一显你的大好厨艺。
秋风到,百年白果熟
银杏,苏州人俗称白果、公孙树子,是秋天的滋补佳品。
全国白果产量较少,可苏州却是“大户”,占全国的20%左右,主要集中在东山、西山。
以前苏州人爱说“银杏树,摇钱树,哪里栽,哪里富”,可在东山,采摘白果是一项危险的技术活。东山的白果,多是百年以上树龄的老银杏树挂的果,几百上千年的银杏树也随处可见,这与一般市售的幼苗嫁接银杏果区别很大。
这些银杏树往往有几层楼高,树干又脆,攀爬上去采摘就得十分小心。所以一般都用带勾竹竿有技术地吊打,将掉落的白果捡入竹筐,回家后放在缸内发酵,等果皮腐烂,再取果核,洗净晒干,剥壳。
所以,未剥壳时往往会有一股臭味,如今科技发达,直接将果子放机器里进行剥壳处理。
白果种类繁多,在洞庭的东西山就有洞庭大佛手、小佛手、鸭屁股等品种。鸭屁股产量较高,但果形较为偏小,问山茶友会的秋果系列,选用的是在东南亚市场广受赞誉的洞庭大佛手,品质好,果形大,一般150颗之内就有一斤重,属于特级果。
大佛手白果与其他产地相比,苦味偏低,剥壳后呈碧绿色,色泽亮丽,吃口糯软,因而尤为适合各式烹饪,煲汤、煲粥、红烧、滑炒,成菜颜色碧绿透黄,口感微苦糯香。当然,也可以用微波烘烤盐焗,或者打汁冲泡豆浆牛奶。
白果不易多食,且要注意存储
一般成人每次不超过10颗,儿童不超过5颗,5岁以下娃娃不建议食用。
白果推荐冷藏或冷冻,但也要注意适当透气,白果是有生命的,胚芽还在继续生长,湿度合适,可存一年。
白果壳难剥,问山选用的这批白果,是已经剥壳并去掉内膜的,可直接放冰箱。
如东山栗子
入秋,尤其是临近冬天,街市小巷子里,总会飘来一阵诱人的糖炒栗子香。但糖炒栗子一般选用壳薄粒小的北方栗子,尤其是圆圆小栗,翻炒更容易入味。而苏州东山的栗子,则以个大、糯软著称,更适合板栗烧鸡和蒸食。
清代的《太湖备考》里说“栗出东山西山,东山西坞者尤佳”。东山和罗田、怀柔、迁西、岳西、隆安、阳山、莒南同为国内著名板栗产地。
东山板栗大都零散栽种在山坡或山脚的果树林间。管理要求不细,但对水分需求高,在东山有“干枣湿栗”的说法,今年雨水充沛,板栗品质非常好。
东山板栗外壳呈赭黄色,果肉呈淡黄色,江南人爱称其为“蛋黄板栗”。和外地板栗不同的是,东山板栗肉质细腻、质粘香甜,吃口尤为香糯。东山栗因为甜,一般不太耐存储,中秋栗因上市晚,则较为耐贮藏。
东山的后山山坞里还分布着较多的古板栗树,在上湾灵源寺的北山上,还有1棵被誉为“苏州板栗王”的350年古板栗树。
栗子的吃法很多,可生吃,也可熟吃。熟吃有炒、烧、烤、蒸等,如糖渍栗子、栗子烧肉、栗子烧鸡、烤烘栗子、甚至蒸熟栗子等,并能与其他荤菜、素菜混烧,更可做甜羹点心,如桂花栗子羹。
秋冬季,栗子是个宝物,《本草纲目》上记,弘景说:相传有人患腰脚弱,往栗树下食数升,便能起行。此是补肾之义,然应生啖。若服饵则宜蒸曝之。
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此得食栗之诀也。
栗子属于比较难剥的干果,问山联合东山吴侬碧螺春推出的这款栗子,采取了剥壳去果衣,可直接食用或烹饪。
栗子的存储,一般采用风干或冷冻。以前挂在梁上,通风即可,现在更方便的是剥壳后放冰箱冷冻,可放很久。
秋蜜系列:枇杷膏、枇杷蜜
苏州东西山与杭州塘栖、莆田宝坑,为国内三大枇杷产地。太湖东山以白沙枇杷为主,西山则以青种枇杷为多。东山白沙枇杷有“金银蜜罐”之称,明代王世懋《学圃杂疏》说“枇杷出东洞庭者大”,并称其为“天下之最”。
东山白沙枇杷选优品种“白玉枇杷”,果实均匀整齐,形如圆球而稍扁,肉厚汁多,肉色晶莹,肉质细嫩,酸甜适度,入口而化,爽口不腻,汁多核少,光照下像玉雕般透明,枇杷中的上品,并多次在全国优果评比中获得大奖。
枇杷为南方特有的果品,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实,夏初果熟,承四时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
枇杷浑身是宝,除了果品,所采枇杷花蜜为蜜中上品“枇杷蜜”,枇杷叶可晾干制成茶叶,花叶则可熬煮成中医名药“枇杷膏”。
枇杷蜜
枇杷蜜属于稀有蜜种和蜜中佳品,有很好的清肺泄热、化痰止咳作用,是伤风感冒、咳嗽痰多者的理想选择。
秋蜜系列中的枇杷蜜,中华土蜂采集秋冬时节开花的枇杷花所酿。与意蜂能够迁徙相比,中华土蜂较难实现大规模养殖,更不便于迁徙,大多是本土养殖。秋冬时节,蜜源比较单一,存储慢,蜂蜜的浓度会相对高一些,同时也因为量太少,所以较为珍贵。
此外,蜂蜜是具有结晶特性的,一般13、14℃时,最宜结晶。蜂蜜中葡萄糖含量越高,结晶也越多,枇杷蜜也因浓度高,就属于较易结晶蜜种。
枇杷膏
枇杷叶正面光滑碧绿,反面则粗糙多毛,民语中有“枇杷叶面孔”,就是说“翻脸不认人”。
但“翻脸不认人”的枇杷叶却是中医名药。与不少人认为“枇杷膏”选用枇杷果不同,传统制作枇杷膏选用的是枇杷老叶,尤其是在《中医药典》、《中国医学大辞典》、《中药成分配方》等中,直接命名为“枇杷叶膏”。
《本草纲目》中,枇杷的命名由来就是叶子长得像“琵琶”。
秋蜜系列的枇杷膏的原料,更搭配了枇杷花、川贝、陈皮、甘草、桔梗、薄荷、罗汉果、老冰糖等,以东山传统方法熬制。
同时翻看中医典籍,枇杷味甘酸、属性平中带着点凉,基本上不偏寒不偏热,基本任何体质都适合,但也可以看出,与枇杷叶、枇杷蜜相比,果实的作用要弱很多,大多以食补为主,供平日保养、调养身体。
枇杷叶、枇杷蜜则更有助于刺激消化腺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有止渴、清肺泄热、化痰止咳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