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必须要区分清楚,什么是适饮期、什么是保质期?
保质期的概念之前已经有所介绍,而适饮期则是指:针对普洱茶中“中期茶”、“陈茶”、“老茶”的说法,提出的普洱茶最适合品饮的年份。根据不同的原料、工艺、仓储情况等因素,不同普洱茶之间“适饮期”也有所区别。
为什么这里要套用“适饮期”这个概念?
还是以绿茶为例:某份保质期为18个月的绿茶,超出保质期后还能饮用吗?并没有研究表示超出保质期年限的茶就不能饮用了,但大部分超出保质期时限的绿茶,几乎都寡淡无味,没有了品饮价值。
在茶叶的“保质期”内,就必须符合产品说明中的口感滋味,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保质期”就是“最佳适饮期”。但如果你口味偏好陈茶的韵味,上百年的老茶,想喝的茶客不知凡几,而且这等福分更是可遇不可求。
对于普洱茶、黑茶等全发酵产品,保质期可能非常长久。因此国家对其没有制定明确的保质期时间。类似的茶叶还有武夷岩茶、广西的六堡茶等,这类茶叶只要存放得当,隔年陈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不仅不会变质,反而能提高茶叶品质。
所以,关于绿茶、黄茶等茶类,根据明确的国家标准,我们可以用正确的方式表述其保质期。
而以普洱和黑茶为代表的其他茶品,保质期的时限就并非这么明确。根据不同厂家、原料、工艺、仓储等诸多因素,保质期也不相同,品饮之前鉴别清楚茶叶是否变质即可。
总而言之,茶叶包装中的保质期在日常品饮中具有十分准确的指示作用。
对于保质期一栏内标注了“x个月”的茶类产品,应该尽量在保质期内品饮。而对于没有明确时间标注保质期的茶类产品,应该准确按照其贮存要求,品饮之前仔细查看茶叶是否有变质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