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世界各国的饮茶方法、种植技术都是由中国传入的。以云南为中心的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山茶科植物的起源中心,而这一观点已由该地区最早饮茶和生产加工茶业的实证所证明。
虞富莲老师则进一步分析了茶树的地理起源和栽培起源,在地理起源中虞富莲老师根据俄国遗传学家瓦维洛夫“具有该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最大遗传多样性的地区就是该作物的起源中心”的理论,提出云南的东南部和南部、广西的西北部、贵州的西南部是茶组植物的地理起源中心。
古六大茶山属于北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林木苍翠,柯枝交臂,藤蔓缠绕。优良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茶叶醇香浓厚的特点,历来是传统优质普洱茶的主要产区。这里的茶树并非全部都是乔木大叶种,在象明乡的多个村寨生长有小乔木或者灌木型的中小茶树,其中即包括象明乡倚邦及象明乡曼庄等。
古六大茶山之倚邦
著名的古六大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北部和景洪市东部。从东往西依次是勐腊县易武乡的曼撒,象明彝族乡的蛮砖、倚邦、革登、蛮枝,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攸乐。
古六大茶山并非是六座大山,而是地名,上述六个地方现今已成为主要的主产茶叶的村寨。六大茶山地域范围并不大,如以倚邦为中心,往东篱曼撒50~60km,往西北革登、蛮枝30多千米,革登与蛮枝相距10多千米。唯攸乐位于基诺族乡驻地往勐仑镇公路3~4千米。
倚邦茶山位于古六大茶山北部,面积约360平方千米,东接易武茶山,南接蛮砖茶山,西邻革登茶山。倚邦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海拔最高的,而且海报差异大,海拔差有1300米。这里山高谷深、江河纵横、气候湿润、阳光充足,有着最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倚邦茶山在明代初期就有成片的茶园,兴旺时期为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当时连片的古茶园超过两万亩,是清朝贡茶的主要采办地,著名的国家级“金瓜贡茶”就产自此茶山。
云南普大叶种洱茶中的奇葩
为什么说倚邦小叶种是云南普洱茶中的奇葩呢?
邹家驹在《漫话普洱茶》一书中开篇谈到普洱茶的定义,书中说“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3年3月公布了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那么需要画重点的就是普洱茶的定义有三个界限: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大叶种茶;
普洱茶使用的是阳光干燥的方式;
经过后发酵加工。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倚邦小叶种就觉得五味杂陈了,倚邦的茶到底是不是普洱茶呢?
普洱茶名重天下
詹英佩老师在其书《古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一篇中开头即说:
普洱茶名重天下,六大茶山是普洱茶主要的原产地,要了解普洱茶厚重的历史,倚邦是个最需要细读细看的地方。不看懂倚邦,就不会明白普洱茶为何会“京师尤重之”。
这段话充分表明了詹英佩老师对倚邦茶的认可,倚邦茶出名,倚邦的小叶种茶更因作为贡茶的原料而出名。明隆庆四年车里宣慰司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和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茶山版纳也称版纳整董,茶山版纳的治所便设在倚邦。从明隆庆四年至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
六大茶山自普洱府成立以来变成为贡茶的采办地,从《清实录》及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可知,从雍正十三年开始,倚邦的蛮松茶就被指定为皇帝的专用茶,倚邦茶便以贡茶的身份被世人熟知。
倚邦小叶种的来历
可能一:传说篇
倚邦小叶种的来历,众说纷纭,一直是一个让众多学者和唉茶者争议的问题。大部分的传说与诸葛亮南征有关,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角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以大叶种为主的曼撒茶山传说中,蛮砖茶农和攸乐的基诺族都表示此茶山的茶种为武侯遗种,源出树为武侯亲自栽种,诸葛亮南征时教给他们采茶饮茶的方法。邹家驹先生在《漫话普洱茶》书中通过历史时间分析否定了这种说法,并且直接表示诸葛亮并没有到过西双版纳,但是书中表示“今天云南普洱茶产区格局的形成,是孔明南中经济布局的一部分。”
组织“孔明兴茶”1780周年纪念活动的专家张顺高老先生则重申了这一观点,他表示:“孔明是兴茶,不是遗种,说遗种是错误的。”
遗种说有几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是云南茶叶栽培史缩短为1780年;
二是茶种筛选积累的原始过程消失了;
三是分布滇西南地区以云南大叶种性状特征为主的栽培型茶树群落是如何出现的。
可能二:四川篇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种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在倚邦安家落户了,成为清朝贡茶的原料。
邹家驹老师在书中表示他曾与茶学学者罗明在倚邦的一片古茶园里考察,发现几株叶片很小的老茶树,高三米左右,树姿直立,具有小乔木特征,分枝部位较高,不像一般灌木型小叶种那样从根颈部分蘖。叶子很小,叶面只有大叶茶的十分之一,叶脉小且不明显,大叶叶脉十一对,但是小叶叶脉只有九对。
在茶种分类上,有一种根据茶叶叶片面积划分的方法,习惯上将叶片面积在20平方厘米以下的称小叶种,20~40平方厘米的称中叶种,40~60平方厘米的称大叶种,60平方厘米以上的称特大叶种,这种划分仅从叶面积来划,没考虑其植物学的其他因素,如果考虑到茶种、茶叶内含物质、茶树变异等因素,中叶种主要是大小叶种的变异,特大叶种应属于大叶种。大叶种是云南特有种,小叶种则分布较广。
云南茶叶种植资源专家张芳赐教授多次考察过象明、倚邦一带的茶山。他认为,所谓的“小叶种”,其实还是云南大叶种群落中的成员,性状对比下来,同四川的小叶种完全是两回事。叶面大小只是一个参数,不是品种划分的绝对依据。同一品系的多元性状,是不同生存环境和种源结构复杂的表现。说白了就是一个植物的表现型是由植物本身的基因和外界环境一起决定的,但是张老师的观点也未被认证。
前不久我问了弘益大学堂特聘专家导师罗琼仙老师“我们能不能通过检验这个小叶种的基因来得出它与什么茶种的基因比较相近,然后推断它的来处?”罗老师表示是可以的,但是目前并没有学者来进行这个方向的研究,因为产业上还有很多比这个迫在眉睫的事情需要学者去探索。
罗老师在交流中表示“云南大叶种是统称,不是植物分类中的种,叶是随季节、产地环境、树势变化很大的。茶叶品质形成与产地环境有很大关系,倚邦在版纳生洐繁殖了几百年,与原产地种差异应该很大了,不能将倚邦生普等同于小叶种晒青饼。”最后罗老师给出的结论是“倚邦茶在版纳茶中很另类,可以推定是外来种”,但是来源处则不能给出明确的定论。
大叶拼小叶,品质优
《滇海虞衡志》提到古六山,甚至这样评之——「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倚邦茶以小叶种为主,因而保留了小叶种香甜柔和的特点,又具备了云南茶的山野之气,倚邦茶在古六大茶山中属于特点鲜明的一类。
虞富莲老师于《中国古茶树》一书中提出“大叶拼小叶,品质优”的观点,他表示由于小叶茶富含氨基酸,与大叶茶拼配加工,生化成分互补,使茶叶鲜爽度增加,故茶界有大叶拼小叶品质优的说法。
倚邦的茶叶相较大叶茶不是太苦涩浓烈,芽叶相对较小,条索短而紧细,汤色黄绿清亮,叶底柔软黄绿,苦很轻,稍显涩,柔甜,水路细腻,幽香,回甘生津,在云南茶中,属小家碧玉韵味。清代·张泓在《滇南新语》中言道“味淡香如荷”,此为倚邦茶最为准确的诠释。
邹家驹、虞富莲、罗琼仙和詹英佩等多为老师一直在强调不要将倚邦生普等同于小叶种晒青饼,倚邦小叶种和内地小叶种的茶品在口感滋味上、耐泡度上存在的明显差异,得益于云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倚邦古茶树中小叶茶晒青茶制成的普洱茶,条索黑亮,芽头短小纤细;沸水瀹之,香扬持久、滋味醇厚、果蜜香浓郁;低苦涩感、持久回甘;茶气较强、内含物质丰富;叶质细嫩肥厚、持嫩度好。
最后引用邹老师的一句话为倚邦小叶种伸张正义,“用叶片大小定义普洱茶是否正宗,品质是否优越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在陈化中茶品的发酵结果主要取决于茶菁中的化学成分,而与叶片大小和种类无关。”宁可小得特别,也不大得雷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