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驱动电路如图1所示。驱动芯片无论采用a3120/a314/a350/pc350/p751/pc923等等,实际上,仅为5引脚元件而已,仅为光电开关而已:输入侧发光管亮时,q1通为igbg接入+15v开通电压/电流;输入侧发光管熄灭时,q2通为igbt接入-8v的关断电压/电流。
如果小功率机型没有末级功率放大器,其驱动芯片内部的输出级,大致和q1、q2也是相仿的,分析端子信号回路时,可以完全做出相同的等效来。
图1 驱动末级电路的全电路
将图1简化为图2、图3时,可看到虽然芯片供电电压为23v*,但igbt的信号回路却宜以+15v、-8v两个电压、电流回路来看待。后者的正常才算是供电电源乃至驱动电路的正常。
图2、图3 等效后信号回路
图3电路,直接用sw开关等效末级功率放大管q1和q2,此为一刀双掷切换开关,在输入信号作用下,完成着+15v、-8v开通、关断电压回路的切换任务。我们先依据图3分析gu\eu端子静态时的正常状态:
以eu为0v基准点,端子电压此时为-8v的截止电压。
经常有朋友询问:测试端子电流比测试端子电压更为要紧(-8v不能确切说明电路就是好的,如r2阻值严重变大后,-8v几无变化),那么gu、eu之间的静态负电流应该是多大呢?或换言之,多大才是准确的测量值呢?
这得依供电电路的结构而定。如图3电路,我们可以暂切忽略sw的接触电阻和r2的影响(中、大功率机型,此电阻值为几欧姆)干脆将其短接之,则可看出:此时的负电流测量是将万用表的直流电阻挡并联于z1两端来进行的,万用表的毫安至十毫安级的内部分流电阻值约为几欧姆至几十欧姆。实际上万用表电流挡的接入,差不多是“短路”了z1。
图4 静态负电流测量等效电路
若进一步将万用表电流挡内部的r表微小的电阻值干脆等效为导线,(此时因r1的限流作用)则可估算出静态最大负电流值为23v/1.5k≈15ma,此时若再引入r2和r表的影响,则所测电流值约为十几毫安,即为正常值。
同理,脉冲期间若测量gu、eu之间的脉冲电流值,则r表相当于并联于r1两端,需予慎重:若r表和r2过小,有可能使z1过流而烧毁!有必要时电流挡需串联限流电阻再行测量。此时的测量值会数倍于负电流值。
假若电源电路的结构是r1和z1位置互换,显然测量结果是负电流值大,正电流值小。
因而具体的测量值是多少,是由电路结构、元件取值上来决定的,看准了电路便会心中有数。而电路中的一切点的电流、电压,都应该是有数的,这是检修可以成立的前提!
故障示例一(参考图5电路):
图5 等效输出信号回路
测量gu、eu静态电压为0v(或接近0v)。
(1)z1击穿短路,负电压消失。
(2)r2断路或sw闭全点断路,负电压回路被断开。
(3)r1断路,c1等效漏阻大于大于z1内阻,23v电压大部降于c1两端。
故障示例二(参考图5电路):
测量gu、eu静态电压接近-23v。
z1断路,c2等效漏阻大于大于r1,23v电压大部降于c2两端。
此外,依据该简化图,阅者自可根据gu、eu端子的测量状态,判断出图5中各个元件的好坏。
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