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每一个人的成长,从一个红绿茶不分的小白到一位评茶艺术大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爱上它之前,我们都认为它只是一片叶子。
是的,只是一片叶子而已。带点颜色的叶子,红的黄的绿的白的黑的,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茶。没有工艺,没有产地,没有品种。
在朋友无语的目光下,还是硬着头皮说出:“这茶真好喝,很香。”似乎吝啬于过多的形容。
有趣的是,茶有一种令人不觉深入的魅力。从道听途说胡乱买茶开始:这款茶有兰韵,买;这款茶是马头岩的,买;这款是明前的,买……
“大师制”也并不会去关心“大师”是什么人,兴许是那个还俗的和尚,找了一处静地,种了几亩茶。
在爱好茶的路上,总要经历几次。
败家第一阶段:
我们总是自认为找到了方法,也许是逛茶会,也许是出门蹭茶。
好消息是,在这个需要理由去交际的时代。只要稍稍留意,就可以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发现一场场大大小小的茶会。
我在形形色色的茶会中尝过了最好喝的茶,也试过最难喝的茶。认识了很多同样的“爱茶者”,不得不说,行为是雅致的,但真的是很败家的。
败家第二阶段:
我的金钱成功成为了一张张:飞机票、动车票、汽车票。
其实我已经不爱买茶了,也不需要买了,但是我是有追求的,去原产地!
牛肉?我爱吃,我还爱喝牛肉,武夷山的高档岩茶。
亲溯原产地的路,我看尽所有风的颜色,随时关注各处的天气预报。多下一场雨我就知道今年这里的茶,估计不好卖了。
败家第三阶段:
开始对各类茶器感兴趣,一把高仿顾景舟的壶?不满足,我非得去收藏馆见见顾景舟真壶的“尊容”。
之前的阶段,怎么说也买了、囤了几十斤形形色色的高档茶。
在壶的面前,却是如此一钱不值。
且不说顾景舟,如今的谢华,一把弓门提梁壶要30万人民币。按照一壶侍一茶原理,六大茶类都要享受到,得花上180w。
再比如主人杯,白瓷?不行,我要白玉杯,用过仿汝便会想着龙泉,买了玲珑要建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喝茶败家的路上,有我陪着你,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