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合成仪的起源变化

发布时间:2024-03-26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bruce merrifield 在1963年发明的多肽固相合成技术(spps)是多肽合成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对化学,生化,医药,免疫和基因科学等学科和领域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本人也因此项发明荣获1984化学诺贝尔奖。
固相合成法的诞生
多肽合成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1902年,emil fischer首先开始关注多肽合成,由于当时在多肽合成方面的知识太少,进展也相当缓慢,直到1932年,max bergmann等人开始使用苄氧羰基(z)来保护α-氨基,多肽合成才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有机化学家们合成了大量的生物活性多肽,包括催产素,胰岛素等,同时在多肽合成方法以及氨基酸保护基上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这为后来的固相合成方法的出现提供了实验和理论基础。
1963年,merrifield提出了固相多肽合成方法(spps),这个在多肽化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成方法,一出现就由于其合成方便,迅速成为多肽合成的理想方法,而且带来了多肽有机合成上的一次革命,并成为了一支独立的学科——固相有机合成(spos),为此,merrifield荣获了198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merrifield经过了反复的筛选,最终屏弃了苄氧羰基(z)在固相上的使用,首先将叔丁氧羰基(boc)用于保护α-氨基并在固相多肽合成上使用,同时,merrifield在60年代末发明了第一台全自动多肽合成仪,并合成生物蛋白酶,核糖核酸酶(124个氨基酸)。
1972年,lou carpino首先将9-芴甲氧羰基(fmoc)用于保护α-氨基,其在碱性条件下可以迅速脱除,10分钟就可以反应充分,而且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迅速得到广泛使用,以boc和fmoc这两种方法为基础的各种肽自动合成仪也相继出现和发展,并仍在不断得到改造和完善。同时,固相合成树脂,多肽缩合试剂以及氨基酸保护基,包括合成环肽的氨基酸正交保护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多肽合成仪的诞生
多肽固相合成技术的发明同时促进了肽合成的自动化。真正意义上的多肽合成仪出现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期,它是利用氮气鼓泡或者震荡来对反应物进行搅拌,用计算机程序控制来实现有限度的自动合成。即为后来总结归纳出的第一代多肽合成仪。虽然在搅拌方式和其他各项功能方面有着明显的缺陷,但是它毕竟把人从实验室里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受到了多肽科学家的一致赞扬。
上一个:CPVC塑料蝶阀的产品资料及安装操作
下一个:滴滴出行分的作用(滴滴出行分有什么用车主)

手机拍图片怎么拍模糊(照片用手机拍的有点模糊不清怎么能变清晰)
到正安物流 北京到正安物流
启飞农业无人机用于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中
广东肇庆AO一体化工艺厂商出售
建筑结构有哪些功能?
20吨商业城餐饮垃圾减量系统品牌
南宁万达乐园门票多少钱
腾讯云服务器怎么进入主机系统
山楂甘草茶的功效
西门子6ES7 953-8LJ20-0A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