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额负蝗的危害与防治

发布时间:2024-03-16
名称:短额负蝗
学名: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
类属:直翅目,尖蝗科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形态特征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bolivar,又称尖头蚱蜢、中华负蝗。属直翅目,尖蝗科。目前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为害鸡冠花外,还为害菊花、茉莉、美人蕉、牵牛花、一寸红、凤仙花、唐菖蒲、金盏菊、翠菊、百日菊、扶桑、八角金盘、佛手、月季、蔷薇、凌霄、黄杨、鸢尾等花卉及草坪。
以成幼虫取食叶片为害,造成叶片缺刻和孔洞现象,严重时在短时间内将叶片食光,仅留枝干和叶柄。影响植株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1-31毫米,体形瘦长,淡绿至褐色和浅黄色,并杂有黑色小斑。头部锥形,向前突出,先端伸出一对触角。后足发达为跳跃足。前翅绿色,后翅基部为红色。
卵:乳白色,弧形,卵块外有黄褐色分泌物封固。
若虫:体似成虫,初为淡绿色,杂有白点。复眼黄色。前、中足有紫红色斑点,只有翅芽,俗称为跳蝻。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2代,东北、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卵孵化,初孵若虫群集在叶片上,先食叶肉,使叶片呈网状。5月中旬-6月上旬若虫盛孵,食害草花。7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开始产卵。雄成虫在雌虫背上交尾与爬行,故称之为“负蝗”。一般将卵产于向阳的较硬的土层中,卵呈块状,每块卵有10多粒至20多粒。卵块外有黄褐色分泌物封着。第二代若虫7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9月中、下旬-10月上旬第二代成虫开始产卵,盛期在10月下旬-11月下旬。以卵越冬。若虫初孵时有群集性,2龄以后分散为害。 防治方法 (1)可进行人工捕杀初龄幼虫。
(2)化学防治幼虫盛孵期可喷雾10%大功臣4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傍晚喷雾为佳。 防治药械
上一个:秋栽苗木怎么样度过寒冷冬天
下一个:房东不退押金租客怎么处理

怎么便宜购买阿里云服务器
家庭式存茶技巧
华为9plus怎样隐藏应用程序(华为9 plus怎么隐藏应用)
kb50055补丁打印机(连接打印机错误0x00000bcb安装补丁)
治疗哮喘的茶方
水泥厂100wLED防爆泛光灯 加油站100WLED防爆灯
seo报价单,你怎么看?
兰花·主要名贵品种介绍(2)
2020年拆违章建筑的最新规定是什么?
标准学校气象站【为孩子的科普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