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祖花为天南星科,安祖花属,原产于中南美洲,大约有900多个品种,分两大类:即红掌和火鹤。其植株特性为常绿植物、每个叶腋都可产花,是一种附生植物。具有气生根,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及营养。内穗花序,雌雄同株,雌花先开,一个月后开雄花,避免自花授粉。
繁殖方式多采用组织培养,因杂交育种品种变异多,故种子繁殖不太可能,也有少数采用营养繁殖。现盆栽安祖花多选择红色,植株整体效果好,叶色浓绿,无畸形叶,生长期及货架期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其不同品种差异较大,根据品种每盆栽植2-3株,对分枝能力特强的品种可一盆一株。具体的栽培方法如下。
一、种植系统安祖花在野生的状态下生长在排水良好且富含空气的土壤环境中。很明显我们对其进行栽培的基质也应像野外的一样,排水要好,空气含量要高。
1.种植安祖花的基质要求
2.具体栽培工序
小苗上盆时,应先准备栽培介质,一般选用草炭土+珍珠岩,用50倍甲醛熏蒸或500-800倍地特菌等杀菌剂消毒。如果上盆时使用旧盆,盆也应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病虫卵交叉感染。盆可以选用黑色塑料培养钵,也可以直接上塑料盆。若无滴灌设备,最好先上塑料培养钵,成品花上市前再换塑料盆,以不影响美观。但不管用什么样的盆均应选用排水性能好的,如果盆眼有堵塞的,上盆前要疏通。其栽植要求,既不应过深也不宜过浅,以茎尖不粘介质及杂物为宜。
二、环境气候
安祖花是一种喜荫的植物,其生长需要20℃的高温和80%的相对湿度,并施以一定的肥料。通过育种培育的品种必须适应不同栽培地区的要求,所以专业化生产的理想环境气候并非是很严格地符合起源地的气候。
1.温度和湿度
安祖花生长所需的温度很大程度上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温度与光照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当给予植株的光照较多时,则可能需要较高的温度来获得最大的产量。粗略的讲,在阴天温度需18-20 ℃,湿度保持在70-80%之间。在晴天,温度需20-28℃,湿度在70%左右。温度应保持低于30℃,湿度要高于50%。为防止冷害的发生,最低的温度不低于14℃。如果长时间连续的低温,则会增加冷害的程度。产花量减少,长势变弱,出现冻伤。当温度高于35℃时也会危害植株。在高温下的湿度也较高,因此伤害不会迅速的到达。对于植株来说,高湿比低湿更容易保持适当的蒸发水平。在低湿条件下,植株会通过气孔丢失许多的水分,从而造成干涸。
提高温度的方法
利用中央锅炉安装中央加热管,使热量均匀分布。 顶部和底部同时加热,顶部加热防止上部冷空气下沉,底部加热靠近植株,使植株周围的温度在短时间内提高。利用空气加热器,燃烧时可向温室同时提供二氧化碳。
降低温度的方式
喷雾系统:此系统可以降低植株温度同时增加空气湿度,因此不容易发生干涸的现象。但使用该方法时某些病害侵染的机会很大,所以要保护植株在晚上不受到潮湿的影响。否则,最好使用迷雾系统,既可以增加湿度又可以使植侏保持干燥。屋机喷淋系统:此系统可将温室中的温度降低2-3℃。湿墙降温系统:此系统由水帘和风扇组成。水在水帘上循环流动,空气从其中抽过,可有效降低封闭温室中的温度。
2.光照
安祖花的生长是按照叶--花--叶--花循环的。花是在每片叶的叶腋中形成的。这就使得花的产量与叶片产量相同。叶片的产量与花的产量的差异最初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照。若光照太少,在光合作用的影响下植株所产生的同化产物也很少。然而对于同化产物的需要却是必不可少的,这和温度有密切关系。温度高,则对同化产物的需要也高。当产生这种情况的时候,花芽就会和叶片、根在白天产生竞争,在晚上竞争就较小,所以花芽就有机会吸收同化物。所以更多的光照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同化物可提供给花朵。
光照过多时,植株部分会变暖。首先生长会减弱,因为植株为了保护自身而关闭了气孔,结果植株不再释放热量,从而在后阶段造成变色和灼伤。然而当光照的数量下降时又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光照少的时候,增加光照可达到植株的承受水平。这在花芽生长期与非生长期是不同的。在光照少而温度高的情况下,植株对能量的消耗会增加,这就增加了花芽死亡的可能性。
为防止在白天强光照下产生变色和灼伤,遮掉75%的光照是必须的,但这并非是常需要采取的措施。因为在早晨、晚上和多云的时候光照较少,所以遮光值也较低。较好的遮荫方法是采用一层遮光率为4 0%的固定遮荫网和一层遮光率为60%的可移动遮荫网。在早、晚和多云时通过收起可移遮荫网来获得较多光照。在晴天中午光强时两层同时遮荫,保证温室中的最大光强不超过25000-30000勒克斯,温室中理想的光强在20000勒克斯左右,在很大程度上需根据品种而定。
3.肥料
调查发现,对安祖花进行根部追肥比叶面追肥效果要好,因为安祖花的叶片表面有一层蜡质,使得叶片不能对肥料进行很好的吸收。根部追肥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保持叶片和花朵的干净。供水的多少则取决于所使用的基质、种植季节以及作物的大小。
最佳的施肥方法是通过泵系统或注入系统将已加入肥料的灌溉液打入温室中进行灌溉。这样每次每升水中最少的肥料量为1克。营养液的电导值为1.2ms /cm, ph 值应在5.5-6.0之间。如果配制营养液的水中碳酸氢根离子过多,配制营养液之前应先用硝酸或磷酸将其中和掉。需注意的是在营养液配制时硫酸盐不能与高浓度的钙液混合,否则将很容易引起沉淀的产生,从而降低肥效,造成肥料浪费。
肥料的使用效率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根据植株的需要量进行施肥;
在种植基质中可能存在的元素,如在使用椰子壳纤维的初期,钾的含量会较高;在花泥中含有较多的钙,但镁的含量较少;
水中含有的元素,许多水中含有碳酸氢根离子,在配制营养液时需用酸将其中和掉;
细菌对有机材料的分解可造成氮含量的增加;
施肥于正确的地方,滴灌系统的灌溉方法效果较好;
如果在灌溉中出现问题,可以使用缓释肥。。
如果某种元素缺乏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氮:在其种植过程中缺少氮,则在老叶中会表现出叶片发黄以及有坏死斑。
磷:缺磷会使老叶片的叶缘发黄。幼叶较硬,深绿色,比一般的老叶要小得多。
钾:缺钾时,老叶片叶脉之间发黄,同时整株的叶片发浅绿色。幼叶小,发红色或深绿色。花朵的边缘呈蓝色或对于红色及橙色的品种在佛焰苞上呈现蓝色。浅色花的品种很快呈现出玻璃状。
钙:缺钙时表现为在幼叶片有不规则的黄色斑点。
镁:缺镁时,老叶片沿叶脉发黄,叶脉仍保持绿色。
硫(s):缺硫时可使幼叶发黄。
三、病虫害防治
由于菌类侵害而使植株出现病症,称为侵染性病原病害,包括线虫及昆虫引起的病症。而由于除菌类以外引发的病症,称为非侵染性病原病害,称之为生理病害。由于侵染性病原来自细菌类和真菌类,在侵染性病原上又划分出有细菌类侵染原病害和真菌类侵染原病害两种。
常见病害有缨翅目,如蓟马;同翅目,如叶蝉、蚜虫、介壳虫、粉虱等;螨目,如螨虫;鳞翅目,如地老虎及其他一些科目的幼虫;直翅目,如蝼蛄;软体动物门中的蜗牛、蛞蝓等。
1.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枯萎病
由甘蓝黑腐黄单孢杆菌黛粉叶斑病致病变种引起。症状:该病多数发生在叶和花上,在叶或花上产生中间棕色周边发黄的斑点。从正常到受感染的转变中可以看见水浸状斑点。
预防措施:
a.不要种植受感染的或可能受感染的植株;
b.由于病菌能通过溅出的水传播,所以可以进行覆盖。
防治措施:
a.严格做好卫生措施;
b.定期喷施硫酸链霉素或土霉素;
c.清除受感染的植株;
d.不要供应氨态氮肥,并且减少氮肥的供给总量。
欧式杆菌
症状:叶片发黄,从茎的基部开始。
防治措施:
a.浇水不宜过多,选用透水透气性好的大颗粒种植基质;
b.及时喷施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0倍液。
(3)假单孢杆菌
症状:沿叶脉有坏死斑。
防治措施:用1:0.5:200倍的波尔多液或30%的dt杀菌剂300-40 0倍液,或用农用链霉素或3%的中生菌素,5-7天喷一次,连续喷施3- 4次。
2.真菌病害
根腐病
再侵染性真菌病害。症状:叶片边缘变成黄色且松散的垂挂着。防治措施:使用普力克,幼小植株1000倍,成体植株600-700倍液灌根,发病期每5-7天用药一次,连续3-4次。
炭疽病
症状:叶或茎上出现黑色和浅棕色斑点。
防治方法:
a.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叶、残株;
b.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常用药剂有: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400-600倍液喷施,每隔7-10天用药一次,共2-3次。
丝核菌
症状:植株基部或根部棕色或褐色。
防治措施:a.土壤消毒,5克多菌灵与25千克种植基质混合。
b.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也可用72.2%普力克800倍液进行喷施。
柱盘孢属
症状:植株基部变为棕色。
防治措施 a.种植基质用40%五氯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