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文龙镇大龙街约1千米外的川河对岸有个很美的村子,大龙街的人称它为茶厂村,这个小村谁见了都会驻足看上为它的美点赞。小村坐落在川河岸边,村子后面是大坡葱绿的茶园,村子房屋排得错落有致,家家户户一出门便见到清粼粼的川河水,一座小吊桥锁在河上为村子平添了几分古朴宁美。这个小村和它背后那一大坡茶园,过去属于文龙茶厂,文龙茶厂改制后,村子和茶园与文龙茶厂渐行渐远,最后各奔前程交集不在。
这片大茶园问世已有40多年了,它的成长经历与其他茶园不同。文龙是景东县的历史茶区,1949年以前文龙境内高海拔的山区村赛,村村都在种茶,新中国成立后,景东县政府规划的第个产业便是茶叶,在山区原来茶园较多的村寨,迅速扩建新茶园,还建起了初制所1970年以前扩种的茶园大多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老茶区1972年以后原思茅地区的茶树新品种增多,景东县大力推广新品种、新种植法、建示范基地。
文龙乡将新品种示范基地建在川河沿岸海拔较低的胡家山,组建了一个专门种茶的生产队,这个生产队叫茶场又称茶叶农场。随着茶叶农场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的增加,景东县政府又在文龙乡大龙街建了个茶叶精加工厂即文龙茶厂茶叶农场也就成了文龙茶叶精制厂的原料直供地。
体制改革后,精制茶厂被私人老板买去,胡家山原料基地茶叶农场留给农场的农工们]管理、采摘、白销,农农工们转成了专业的茶农,完全靠茶叶谋生养家。老农工们拆去工棚在茶园边建起了一个新村,他们扎根胡家山守着一山的茶园,安安宁宁地过日子,他们称白己的家为茶户,称自己为茶农。三十年弹指而过,茶树越长越大,村了也越来越美,他们的村了现在叫龙街村委会茶厂小组,大龙街的人还是习惯叫他们的小组为茶厂村。本内容来自《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无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