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洞现保存有古茶树,虽然年代不是那么远,但传递的历史信息却非常消晰,清木林村是一个很紧凑、很明秀的彝汉杂居的小村子,村里的彝族是蒙化支系,村子附近的台地地埂上种着一排一排的地埂茶,茶树树龄约百年左右,茶树锁地边、茶树做篱墙,这是南诏国时期留传下来的种茶法,银生城羿诸山都是这样种茶龙洞的释族大多为婷汉结合的蒙化人,汉化程度己很深,但蒙舍蛮一千多年前的种茶方式却一白传承下米。
龙洞人今天仍爱喝烤罐茶,烤罐茶的历史与地埂条的历史一样悠久,龙洞小麦地村大多为蒙化人,村子附近保存有四左百棵百年左右的古茶树,蒙化人进二无量山定居建寒就种茶。
去水善街的古道要经过大龙洞村和外龙洞村,外龙润村清末民初的占茶树比较多,其中有不少是罗家人种下的,罗家是外龙洞村的大家族,罗家有六个兄弟,老二罗周南当过保长,老三跑马帮做生意常去大理、缅宁,老四在景东城读过中学,会做方砖茶,老五在昆明上过军校,罗家几兄弟个个能干,1950年以前外龙洞村茶树种得最多的也是罗家,宅院盖得最大的也是罗家。
外龙洞村村旁边的古道直通水箐街,在这条古道两旁还有沿路而栽的古茶树一三百棵,大无量山和无量山穿村而过的古道道路两边都种有茶树,这种景观今天还保留不少。古人将茶树种在行道两边,除了买化道路、关化村察,还带有为公众做好事、做善事的因素,道路是公用的,村甩人和外米的丽旅都要过,道路两分种上茶树可为行路人挡雨遮阳,茶树做行道树,既关化了村又将关发送给了行路人,古人将暂慧和善心留在道路茶树上。
龙洞每六天要热闹一次,因为二无量山最大的山街水箐街在龙洞,六天一次街,逢赶街天,林街乡、景福销、大无量山、二无量山上百个村寨的人开着小卡车、架着拖拉机、骑着摩托车还成群结队走路的都往水箐街来。在龙洞考察时,我亲自去水箐街赶过街,看到赶水箐街的人比林街乡街天的人还要水箐街风光很美,视线开阔,往东看可看见无量山主峰,往西看尽览云县大雪山,往下看是碧绿的澜沧江江边有渡口,街了头有棵三人合围的大树,有鼋树的地方就有古寨、古道,水箐街开街市占尽天时地利。
龙洞的老人们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前赶水箐街的人就比赶林街的人多,林街海拔低天气太热,山上的人不爱去赶林街,细分析水箐街的确有很多优势,水箐街海拔1900米,夏天很凉爽,冬天不寒冷,四季如春、阳光灿烂。过去坝子炎热多瘴气,人和牲畜都易染病彝族人惧热住高上,赶街也愿在山上赶,水箐街从开街到现在不仅交易茶叶、农产品、日用品,还交易大牲畜,山上地盘大有草坪、草坡,交易牛、羊、骡马很方便。本内容来自《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无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