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普洱茶的陈味有多种类型,使陈香味与杂异味混同或颠倒;其实,只有茶渣既不曾受潮,也不曾霉变,更不曾腐败者的滋味和气味,才是真“陈味”。但是,凡是不曾霉变的茶,其泡渣不会带碳黑色;凡是曾霉变的茶,其泡渣都带碳黑色。凡是不曾腐烂的茶,其泡渣“底汤”和盛汤杯底的“残汤”都无泥浆状粉末;凡是曾腐烂的茶,其泡渣“底汤”和盛汤杯底的“残汤”多少会有泥浆状粉末。凡是不曾受失误性潮湿的茶,都不会带“潮闷味”,汤色都足够透亮;凡是曾受失误性潮湿的茶,都会带“潮闷味”,汤色不够透亮。
因而,凡是既不曾受潮,也不曾霉变,更不曾腐烂之茶及其汤水,具有下列共性:
一、干茶或茶饼表里清秀、洁净,无霉灰和霉层,茶梗无黑色段面,无不良杂异味。
二、泡渣仅黄红色、赤褐色、褐色、深褐色,无碳黑色;无霉臭味、陈霉味、蟑螂屎气味等不良性杂异味。
三、倾汤后残余的泡渣“底汤”和盛汤杯底的“残汤”都无泥浆状粉末。
四、茶汤清澈、无浑浊、色泽均匀、透明、鲜红、亮丽;无“潮闷味”、霉臭味、陈霉味、蟑螂屎味等不良性杂异味。
五、茶汤入口纯净、细腻、柔和、无粗糙感、无不良滋味和感受;即使茶汤下咽过喉时带涩而不够柔滑,但下咽以后,喉里洁净,润滑、空阔、通畅,无干痒、紧缩、坚涩、针棘等不良感应。
至少同时符合上述除第三种情形以外四个情形或现象的茶的滋味和气味,才会是正常的陈味或陈香类型!
由此可见,目前人们热衷于追求、张扬、崇信,并推崇为陈味和陈香味范本的所谓“港、台‘老茶’”和上世纪“七十年代‘老茶’”,多数都是曾霉变的茶。它们多数的滋味和气味都不是真正的“陈味”或“陈香”,而是“潮闷味”或陈霉味,或仓染味等杂异味,它与“熟茶”气味极其接近或类似。就因为人们误以为它们就是“陈味”和“陈香”,把它们的滋味和气味误当为真正陈茶的范本,而“熟茶”滋味和气味恰巧又与它们类似,继而误以为“熟茶”的滋味和气味也是“理所当然的正常气味和滋味”。这就全面而彻底地误解和歪曲正常的普洱茶原本应有的滋味和气味,以及喉感和体感,从而严重误导该行业初制、复制工艺和保存及品鉴的基本规范或标准。
许多好心朋友主动提出,带两泡外界“老茶”给笔者品尝,笔者都谢绝了。因为笔者清楚使茶品保存正常的环境或条件,能判断各地当年遗留的“老茶”的转化品质。深知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必霉无疑,还不如笔者从老宅墙缝掏出的老鼠偷藏的残饼和从上世纪埋下的陶罐里挖出的散茶正常。
目前的许多业界人士,有专家和商家,先后受部分“港、台‘老茶’”的误导,先入为主,长期适应并定格、死守、自困在那种异常的“陈味”或“老味”及“熟茶”味的误区里不能自拔。误以为自己“转过‘老茶’圈子”,亲口喝过“真正的‘老茶’红汤”,深知其妙,自以为是,每当议论起“老”字或“陈”字,就以为自己“涉世‘资深’”,摆资格,跟别人“张狂”。张三“该学”,李四也“该学”,麻子“更该学”,只有他的“导师”和他自己不必学!殊不知,他的“导师”和他自己只喝过泡渣发黑的“非正宗‘老茶’”;张三和李四则喝过泡渣不带黑色的“正宗‘老茶’”!。他怎不自省?没喝过泡渣不带黑色的“正宗‘老茶’”之高品美味的人,怎会知“泡渣带黑色者不好”?!怎知道“熟茶”是“粪便汤”?!自己只喝过“非正宗‘老茶’”,没尝过“正宗‘老茶’”!只知别人是足不出户的“井蛙”,不知自己才是“跳遍地球的‘井蛙’”!错把垃圾当“宝贝”的傻瓜!每当有人站起来否定“熟茶”,他就暴跳起来维护其“心目中与睡梦中的‘宝贝疙瘩’”!却不知自己多愚昧!
所以,“港、台‘老茶’”和“七十年代‘老茶’”中,所有“泡渣带黑色的‘老茶’”及“熟茶”,都是霉变茶,都是非正常的“茶”!其滋味和气味都不能做为普洱“陈化老茶”的范本。
既然要着眼于该茶长远的、稳定发展的未来,这是个必须让众人和有关机构优先引起高度重视并尽快扭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