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品茶的体验多了,对于茶品的感知也就愈发细致了起来。经验告诉我,茶,始终还是“原料好才真的好”!虽然对于好茶而言,好的工艺必不可少。但工艺从来就是因为迎合好茶的韵致而存世的,离开好茶的原料基础,所有的工艺都不过是模糊混沌的宣泄,难脱“欲盖弥彰”之嫌。
茶叶的品质,抛开工艺加工的因素,一般取决于茶青所蕴含的成份及其比例、气味、滋味、形状、色泽及化学变化类型等。细究起来,影响茶叶品质的非工艺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茶种因素
不言而喻,茶叶品种不同,其原料的内含物成份及其比例自然不同,由此所决定的气味、滋味、形状、色泽都不尽相同。如大叶茶、小叶茶、适制扁形茶的茶树品种、适制毫形绿茶的茶树品种、适制红茶的茶树品种,适制乌龙茶的茶树品种、适制白茶的茶树品种、适制黄茶的茶树品种、适制黑茶的茶树品种等等。简而言之,不同的茶种,其表现出来的品质特征不同。
土壤因素
《茶经》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清代阮福《普洱茶记》也云:“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可想而知,即使是同种类的茶,其赖以生长的土壤不同,其决定口感滋味的主要成份及其比例、气味、滋味、色泽也会有别。
气候因素
即便是同类土壤下生长的同类茶,因所处的气候不同,其茶质也不同。气候因素主要受气温、气压、降雨量、纬度与海拔的影响,一般而言,温差大、温暖潮湿、云雾缭绕以及高海拔地带的茶,品质较优,香气及韵悠长。
树型与生长自然度因素
就算是同山坡、同树龄的同种茶,不同树型与不同的生长自然度,其茶所含的成份及其比例、气味、滋味、色泽也有别。如修剪成低矮扩散型茶树和散放而自由生长的高大直挺型茶树有别,有性繁殖的茶苗和无性繁殖的茶苗,本性也有别。
培管方式及养分种类因素
密度稀、与其它多种树木自然和谐地杂生者,养分供给自然而充足,茶叶生长与抽芽更加健壮;密度大又不与其它多种树木杂生,却与草莽杂生者,往往会因营养不足而引起所抽之芽的病态,甚至多虫。对此,陆羽《茶经》卷上有载:“野者上,园者次”。
树龄因素
清代《普洱府志》“物产”部分载:“茶之嫩老又则别之”。同山坡、同树种和树型、栽培管理方式及养分都相同的茶树,高龄老树茶之味比低龄嫩树茶纯厚而甘甜,也更耐泡;而低龄嫩树茶味,比高龄老树茶苦涩单薄。
生态性因素
茶树的生态性包括吸收养分的生态性及茶树保健的生态性。那些跟其它杂木自然混居,完全以多种腐殖质组成的有机肥为养分,或者以人工施放畜肥等绿肥者为养分的先天茶质,远比以化肥为养分的优良。那些全靠鸟类、寄生蜂蝶等虫敌除虫,不喷洒点滴农药的茶质,远比因生态失衡而多虫,不得不喷洒农药者优良。
茶林环境气息因素
茶林及其周围有芳香者,其茶叶气味尤佳;茶林及其周围有异味者,其气味劣。故茶林周围不宜种橡胶。笔者之所以慎重其事地罗列上述影响茶叶品质的天然因素,是想提醒广大好茶者:一款好茶只有拥有不俗的原料背景,才可能让你遁入空寂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