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大理是产自滇西的普洱茶运输的重要中转地,后路马帮也就是祥云、巍山一带的马帮每年从六大茶山将总产量的大约三分之一运走,其中,三千担经过大理、丽江运进藏区。其他有就地销售,也有以散茶形式通过四川销往全国的。
清末边境贸易的突起,带来现代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不但促进了腾冲的经济建设,也将当时归凤仪县管理的下关建成贸易转运中心,大理、鹤庆、腾冲的商人们纷纷在这里设立总号,一时间,马欢人闹,辐辏云集,摩肩接踵,好不热闹,自此下关成了大理的新城。
沱茶的诞生
下关对茶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沱茶。
1903年,大理喜洲商人严子珍和同乡杨鸿春、江西商人彭永昌集资1万两纹银,成立“永昌祥”商号,经营茶叶、生丝、布匹、山货、药材等。这些商品中的茶叶,当时主要是散茶,从云南或走德钦,进入巴塘、理塘;或走丽江、木里、雅安运往成都或康定方向。长期的茶叶运输使他们发现,散茶运输货“泡散”,容易齑碎,饼茶一饼紧压一饼,透气性差,容易生霉。永昌祥研究了景谷姑娘茶、藏销的心脏形紧茶以后,开发出了一种窝头型,背后有一个碗状的后窝的沱茶,一举占领了四川市场,1917年,他们将沱茶定型为每筒五圆,每个重9两的形制。
沱茶的工艺
1916年,永昌祥共生产沱茶十担,运往四川销售。随后,他们在原料阶段增强管理和控制,将传统的普洱茶初制加工粗放,难免萎凋、发酵,克服了汤色红变的缺点,生产出优质的上等下关沱茶,充分突出了大叶种茶清香独绝的特点。1923年,他们注册了蓝色松鹤商标。
沱茶的意义
沱茶的诞生,不只是产品外形的改变,同时,它带来了产业基地的转移和新的饮茶美学。
一、过去,茶叶主产区在思普地区的六大茶山、勐海,而沱茶的原料,更多地选用新茶区凤庆、勐库和景谷原料。云南沱茶主要分成三种:关沱——选用凤庆和勐库原料,每筒5圆;景沱——选用景谷原料,每筒4圆;另一种景关沱。四川、重庆等地对沱茶的大量需求,使得下关每年加工的沱茶产量都在数万担。一时间,茶叶的原料基地北移,由西双版纳变为景谷、勐库、凤庆;同时,加工基地从易武、思茅变为下关、昆明。
二、沱茶的出现,带来了一个对于绿茶更有竞争力的新产品,这使得六大茶山更多地把他们的普洱茶运往香港、南洋,变成了一种侨销茶。
三、沱茶的出现,使大叶种茶的原料能够更好地得以应用,也就是说,沱茶使用了滇西的高档原料,低档原料加工成牛心型紧茶,销往西藏。这改变了过去勐海等落后地区一年只采摘两次茶叶的粗放模式,可以通过多次采摘,精细分拣,提高云南茶叶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茶农的收入。
滇西不同文化的交汇,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等几条古道铸造的丰富文化底蕴,风城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为下关创造自己独特的沱茶文化打下基础,这种文化,又被融进普洱茶文化中,丰富了普洱茶的品种,拓展了普洱茶的内涵,为喜欢普洱茶的人留下了无穷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