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5-3毫米,黑褐色。触角度节,前胸背板和前翅呈网状,褐色,足跗节2节。
卵 卵淡色,长椭圆形,一端向上弯曲,呈瓶颈状。
若虫? 浅灰白色,近圆形,体背有黑色斑块1-5个,斑纹随龄期不同而增加。
危害特点? 该虫主要为害杨和柳类。以成虫和若虫于叶背剌吸树液,使叶面产生成片白色斑点,叶背面有其黑色点状的排泄物。对植株的生长和园林景观都有一定的影响。
发生规律? 该虫一年可发生3、4代,以成虫在树洞、皮缝、树枝和落叶下越冬。第二年3、4月间成虫取食、交尾后产卵于叶背组织内,卵外覆以褐色粘液。卵期约半个月。若虫和成虫均在叶背吸汁为害。若虫有3龄,3-11月间均可发现其为害。至11月底即以成虫越冬。
防治方法
1、冬季清理园地,消除枯枝落叶并及时烧毁,可杀死其中越冬的虫态。
?
2、于冬季用杀螟松、吡虫啉等渗透性强的杀虫剂500倍液喷施树枝干,以杀死其越冬虫态。
3、于发生为害初期,用杀螟松、乙酰甲胺磷等杀虫剂1000倍液喷杀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