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子清选
种子处理是实现花卉的工厂化育苗的关键性技术之一, 清选是为清除种子中的夹杂物,如鳞片、果皮、果柄、枝叶、碎片、瘪粒、病粒、土粒、 其它种类的种子等,以便于播种的顺利进行。 一般少量种子可用手选。种子量比较多时可用风选、筛选和水选。
1、风选:适用于中小粒种子,利用风、簸箕或簸扬机净种。少量种子可用簸箕扬去杂物。
2、筛选:用不同大小孔径的筛子,将大于小于种子的夹杂物除去, 再用其它方法将与种子大小等同的杂物除去。筛选可以清除一部分小粒的杂质, 还可以用不同筛孔的筛子把不同大小的种粒分级。 由于种子的大小不同种子的发芽出苗能力不同,幼苗的生长势也不同。 种子分级播种,即把大小一致的种子分别播种, 可保证花卉的幼苗发芽出苗整齐,生长势一致,便于管理。 实践证明,在同一来源的种子中,种子粒越大越重者, 幼苗越健壮,苗木的素质越好。将同级的种子进行播种, 出苗的速度整齐一致,苗木的生长发育均匀,分化现象少。不合格率降低,对生产的意义很大。 分级工作通常与净种同时进行,亦可采用风选、筛选及粒选方法等进行。
3、水选:一般使用于大而重的种子,如栎类、豆科植物的种子,利用水的浮力, 使杂物及空瘪种子漂出,饱满的种子留于下面。水选一般用盐水或黄泥水。 水的比重为1.1~1.25克/cm3,把漂浮在上面的瘪粒和杂质捞出。水选后可进行浸种。水选后不能曝晒,要荫干。 水选的时间不宜过长。
二、种子消毒:
种子消毒常用杀菌剂、杀虫剂、 及杀菌与杀虫混剂处理等。其作用为:①防治系统性病害的传播流行 ②预防烂种和秧苗枯萎病 ③促进发芽 ④预防贮藏性病害 ⑤防治土传性病害等等。其目的在于提高种子发芽率,出苗整齐,促苗生长,缩短育苗期限, 提高苗木的产量和质量。
1、物理消毒法:种子消毒的方法有物理法如日光曝晒、紫外光照射、温汤浸种等。 日光曝晒仅适于哪些在日光曝晒下不易丧失发芽率的花卉种子。温汤浸种,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中就有用热水浸种稻谷的记载。baker(1947)也提出用温汤浸种法防治园艺植物猝倒病,winter(1994)也提及此法防治小麦病害。温汤浸种一般水温为40~45℃左右,浸种1天。该方法适于黑松、侧柏、苦楝、油松、落叶松等。
2、化学消毒法:为了防治种传病、虫害,化学消毒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用于花卉及林木浸种处理的化学药剂有:氰胍甲汞、醋酸甲氧乙汞、福尔马林、高锰酸钾、 多菌灵、福美双、硫酸亚铁、硫酸铜、退菌特等。 药剂浸种可以处理花卉林木的种子、球茎及根系等,防治种传、 土传病害和系统性病害有良好的效果,该法的优点是无粉尘、药剂与种子的接触面广药效好。其不足为, 药剂的蒸气有毒,需要专门的防毒面具和专用设备。 浸种后要把种子贮藏于密封的仓库或房间中24小时后才能播种, 且浸种后需要干燥。
⑴硫酸铜,高锰酸钾溶液浸种:
①0.31%硫酸铜浸种46小时;②0. 5%高锰酸钾浸种2小时;③0.5%高锰酸钾浸种30分钟.。
以上方法适于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及多数园林植物的种子处理。
⑵甲醛浸种:0.15%甲醛,在播前1~2天浸种15分钟,取出种子密闭2小时,摊开荫干即可。注意甲醛对人有毒,使用时要注意防护。
⑶药剂拌种:
①甲基托布津(别名为甲基硫菌灵): 50%或70% 的可湿性粉剂拌种,可防治苗期病害,如金盏菊、 瓜叶菊、凤仙花、的白粉病;樱草灰霉病;兰花、 万年青的炭疰病;鸡冠花褐斑病;百日草黑斑病等。
注意:甲基托布津长期连续使用使用, 病原菌会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 可以与其它药剂轮换使用,但不能与多菌灵轮换使用。 拌种时可以用聚乙烯醇作粘着剂,用200倍液,用量为种子量的0.7%。
②辛硫磷:防治地下害虫,可以用50%的乳油拌种,用种子量的0.1-0.15%。
③五氯硝基苯混剂土壤施用或拌种: 五氯硝基苯与敌克松按3:1的比例,在播种前施于土壤2~6g/m2, 或敌克松用种子量的0.2~0.5%拌种,可防治立枯病( 如松
柏类,植物等)。
④赛力散(过磷酸乙基汞)拌种:在播前20 天进行,2g/kg种子,拌种后密封贮藏,20天后播种,有消毒和防护作用。适于针叶树种。
⑤西力生(氯化乙基汞)拌种:用1-2g/kg种子,适于松柏类种子消毒,并且有促进发芽的作用。
⑥其它如多菌灵、 福美双等拌种:例如香雪兰种球在收获清理后要马上消毒,在贮藏前用30℃热处理10-15天,并且用50%的福美双粉剂1000倍液拌种球,也可以用50%苯来特1000倍液拌种球,晾干后贮藏。可以有效的防治镰刀菌产生的病害,如球茎腐烂病等。
唐菖蒲种球消毒,则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球30分钟,再以50%福美双500倍液拌种球后播种栽植; 或者用敌菌丹(1升水加480g1%敌菌丹胶悬剂)加腐霉利(1升水中加500g0.2%腐霉利)浸泡10分钟,要不断搅拌防治沉淀,影响药效。
4、几种化学法处理种子评述:
随着农药工业的发展, 种子处理技术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古老的热水处理而走向药剂处理, 内吸性杀虫剂和杀菌剂的出现, 又使药剂处理由药剂浸种走向粉剂拌种。我国花卉林木种子处理方法主要有药剂浸种、 粉剂拌种和胶悬剂处理等。
药剂浸种:需要专门的容器, 一些汞制剂的蒸汽有毒,,需要防护工具, 处理种子后的溶液如果处理不当会污染环境;粉剂拌种方法简单、快捷、省工省时。 但其有二个难以克服的缺点,一是粉剂拌种后农药易脱落,降低药效;二是粉尘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自新的农药剂型胶悬剂出现后,粉剂很快被代替, 胶悬剂无粉尘污染、脱落率少。因此多菌灵、 粉锈宁胶悬剂很快用于种子处理, 处理后无需干燥和贮藏即可马上装袋播种或贮藏。但胶悬剂多为单一制剂, 不能一剂兼治病虫,要兼治病虫时,必须重复拌种,操作繁琐。 同时又涉及到二种或几种药剂能否混用的问题。正是胶悬剂的出现,给人以启示,从而展开了种衣剂的研究。此外, 花卉、林木种子处理方法中也有丸衣化种子。
种衣剂与丸衣化种子花卉及林木种子处理中的应用,远不如农作物应用的广泛。据报导,国内外在小麦、 大麦、棉花、玉米、水稻、甜菜、 油菜等作物上的应用十分普遍。种衣剂处理种子的优点是无粉尘、 对环境污染少;药剂成膜速度快、不需干燥; 药剂在种子表面分布均匀,在包装、运输和播种过程中药剂不脱落 ;包衣后的种子不粘结成块,保持种子的流动性; 节约种子提高成苗率。
三、种子的休眠
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由于种子内在的原因不能萌发的现象,叫休眠。对于给予适宜的条件就能很快萌发的种子,称静止性种子。有些花卉的种子在母体上成熟后直接发芽的现象称为“胎萌”现象。
导致休眠的原因大致有:种皮效应、 存在抑制发芽物质和胚尚未完成后熟等。
1、种皮效应:
①种皮不透水,导致休眠。如豆科植物的硬实。 如蜀葵、三色旋花、月光花、三色牵牛、紫云英、羽扇豆、香豌豆等,脐部特性与透水性密切相关,脐部有“活门”,控制水分,当种子在潮湿下,“活门”关闭,水分不能进入,当处干燥条件下,“活门”开放,放出水汽。 硬实的概念:一些种类的植物, 由于种皮不透水不透气,使水分和空气不能进入种子内部,用温水浸种时, 种子也难以吸水膨胀,种子始终处于休眠状态, 这样的种子称硬实。可用用刻伤种皮的方法打破休眠。
②种皮不透气:有些植物的种子, 水分虽能进入种皮,但气体却难以进入,在含水量高的情况下, 气体更难进入潮湿的种皮,又由于种子含水量高, 呼吸旺盛,消耗o2放出co2,前者(o2)不能进入,后者(co2 )不能排出,阻耐气体交换,影响种子内部的生物化学变化,和胚的生长,禾本科植物和棉子等种子的休眠, 主要是这一原因造成的。
③种皮的机械约束作用:如核桃、杏、桃、李、 杨梅、椰子、泽泻、荠属、 独行菜等由于种皮的机械约束力作用,使种胚不能向外生长, 种子长期处于吸胀饱和状态,直至种皮得到干燥时, 细胞壁胶体性质发生变化后,才能萌发。种皮坚韧、致密、 或表面具有革质或蜡质的种子,往往容易限制种子的萌发而成为休眠的原因。
2、抑制发芽物质存在:有些植物的果皮、胚乳、 或胚部含有抑制发芽的物质存在,如酚类物质、氨、乙烯、氰化氢、有机酸等。近年的研究证明,主要的抑制物质是脱落酸(aba)。在胚内的aba 含量和休眠的深度成正比。在休眠的种子中脱落酸的含量很高,随着休眠的解除, 脱落酸的水平逐渐下降。如,红松种皮含有单宁,约5.5%,抑制种子发芽。 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另据报导,杨树种皮中有脱落酸存在, 影响种子的萌发,在萌发前将种子浸泡在清水中, 将脱落酸溶出后种子就能萌发。
3、胚需要后熟:
①生理后熟:种子的胚在还未完全成熟, 在适宜的条件下,即使剥去种(果)皮,也不能萌发。 这类种子一般需要在低温和潮湿的条件下经过几周至数月之后才能萌发生长。这种现象称生理后熟。如繁枝苋、菊、 矮牵牛、香豌豆、四季樱草、三色堇、一品红、楼斗菜等,需将种子在低温下保存一定的时间后才能发芽。
一般林木的种子在采收后要在低温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经历一个冬季,到翌年春天才能发芽。如板栗、 苹果等。
②形态后熟:是有些种子休眠的原因之一。 有些植物的种子如银杏、兰花冬青的种子在采收时, 种子已表现出成熟的形态特征,但其胚尚未分化完善, 种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