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阈值[economicthreshold]亦称“防治阈值“、“防治指标“。茶树病虫综合治理的指标。害虫种群密度增长到造成经济为害而需要采取防治措施时的种群密度临界值。也表明此时采取防治措施才可避免种群密度达到经济为害水平以上。确定该值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涉及的经济因子主要有产量、价格、防治费用等;生态因子主要有作物品种、生育期、天敌控制作用、气候条件等。确定经济阈值的方法主要有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种:①静态法:由产量曲线和防治费用曲线求得。产量曲线公式为y=n-c(bp2t),防治费用曲线公式为o=l/pt,式中ⅳ为未受害时的估计产量常数,c为估计增产作用常数,pt为时间≠时的种群密度,6为由于只而增加的受害程度常数,4为常数,o为总防治费用,l为影响增加费用常数。根据上述两个公式,分别可算出不同种群密度下的产量增值和防治费用增值,将两条曲线合并即可看出经济阈值。②动态法:一般模治费用,ec为防治效果,y为产量,p为产品价格,yr为产量降低百分率(如每头虫或每叶1头虫引起的产量损失率等),sc为害虫生存率,cf为临界因子(根据社会经济判断,校正防治费用)。由于这些因子随经济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经济阈值是动态的。中国过去制订过的一些茶树病虫防治指标,多数是暂行防治指标或经验防治指标(小绿叶蝉、茶蚜等)。也有国家颁发标准(茶尺蠖)。防治指标应该随着社会、生产及综合治理的发展和要求,适时进行修订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