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四脉绵蚜(tetraneuraakiniresasaki),同翅目,瘿绵蚜科。别名榆四脉绵蚜、谷榆蚜、高粱根蚜、榆瘿蚜。在园林植物上主要危害榆树。主要分布于河南、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辽宁等省。
为害特点主要为害榆树叶子,抽吸汁液,因其刺激,榆叶上可形成绿色或红色的袋状虫瘿,虫瘿长可达1-2厘米,不仅影响榆树生长,而且严重影响观赏。
特征描述
无翅孤雌蚜体长2.0—2.5mm,椭圆形,体杏黄色、灰绿色或紫色,体被呈放射状的蜡质绵毛,触角4节,短。喙短且粗,呈矛状,超过前足基节。腹管退化。尾片半圆形,有5—7根毛。有翅孤雌蚜体长2.5—3.0mm。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至灰褐色,触角4节,前翅中脉不分叉,共4条,后翅中脉1条,没有腹管。卵长椭圆形,长1mm,初黄色后变黑色,有光泽,一端具1微小突起。
发生规律
河南、宁夏年生10多代,以卵在榆树枝干、树皮缝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卵孵化为干母若蚜,爬至新萌发的榆树叶背面固定为害,5月上旬在受害叶面形成紫红色或黄绿色无刺毛的袋状虫瘦,干母独自潜伏在其中为害,5月中旬干母老熟,在虫瘦中胎生仔蚜,即干雌蚜的若蚜,每只干母能繁殖8—15头或更多,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有翅干雌蚜长成,又称春季迁移蚜,迁往高粱、玉米根部胎生繁殖为害,9月下旬又产生有翅性母,飞回榆树枝干上产生性蚜,交配后产卵越冬,每雌产1粒卵,产在体下。天敌有食蚜瓢虫、食蚜蝇等。
防治方法
1.初夏榆树上虫瘿未破裂前,及时摘除虫瘿,控制其蔓延。
2.4月下旬卵开始孵化危害榆树嫩叶前,可用2.5%高渗吡虫啉乳油1000-2000倍液,对榆树主干和枝叶进行喷雾防治。
3.9月下旬其成虫迁回榆树后,可用2.5%高渗吡虫啉乳油1000-2000倍液,对榆树枝干喷雾防治,每7-10天喷一次,连喷2次。
4.夏季成虫向禾本科植物迁移前,清除榆树周围禾本科杂草植物、农作物等,或用2.5%高渗吡虫啉乳油1000-2000倍液,对榆树周边的禾本科杂草植物进行喷雾防治,破坏其正常生活转主寄主的生态环境。
5.保护瓢虫、食蚜蝇等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