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花月季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世界各地培育的品种多达8000种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月季鲜切花将大有前途。
月季属蔷薇科蔷薇属,有刺灌木,枝条直立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花单生茎顶,花瓣多数,重瓣型,花色花型多姿多彩。月季性喜温暖、阳光充足,不耐高温,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土壤微酸性或微碱性部能正常生长。最适宜的生育温度为白天20℃-27℃,夜间l5℃-l8℃,在5℃左右也能极缓慢地生长开花,但低于5℃;即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30℃以上高温与低温潮湿环境则病害严重。空气相对湿度70%-75%。
一、定植前的土壤准备:
l、基质改良:
切花月季一旦成活,生长期可达4年-7年,根系深入土层深而广。种植畦需深翻2-3遍,深度达35厘米-40厘米,并结合翻地施入基肥以改良土壤,一般50米标准日光温室,施牛粪15-30立方米,堆肥1200公斤-1500公斤,堆肥以猪粪为主,加入二胺100公斤、过磷酸钙200公斤,粘性很重的土壤可以加大粗砂、锯末、稻糠等与土壤充分混合以改良土壤。
2、土壤消毒:
土壤消毒最好用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消毒,氯化苦是最常用的土壤消毒剂之一,每亩地的使用量为22l,平均30挖一穴,注入3-4ml,然后覆盖塑料薄膜进行熏蒸。氯化苦的缺点是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和催泪性,操作时比较困难。
棉隆(速必灭)是一种固体土壤消毒剂,可以直接散播到土壤表面,与土壤混合后用塑料薄膜覆盖。由于棉隆没有刺激性和催泪性,操作时比较方便,另外,它对玫瑰也不产生药害。每亩地使用量为20-24公斤,覆盖15天后揭开薄膜通风透气3—7天,通风期间要耕耘2-3次将气体散掉后,就可以定植。
第三种方法是用3%呋喃丹和甲拌磷杀虫,用五氯硝基本杀菌混合使用。每亩施用3%呋喃丹6-8公斤和甲拌磷5-8公斤,40%五氯硝基本6-8公斤这种方法简便,但消毒效果不太理想。
还有甲醛消毒法、溴甲烷消毒法、氨百亩消毒法、蒸气消毒法等,蒸气消毒法是消毒最彻底、最环保的消毒方法,缺点是成本大、耗能多。无论采取哪种消毒法,都要根据生产者具体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
3、整地作畦:
施入基肥后整地作畦,50米宽日光温室做31个畦,畦宽120厘米,畦高20厘米-25厘米,沟宽40厘米。
二、定植:
定植前的土壤湿度:应该使土壤的含水量达到饱和持水量的60%—70%,即为适合种子萌发的土壤湿度。
栽培方式及定植密度:高品质月季切花生产多采用折枝栽培法,栽培方式为单畦双行栽培,株距13~15厘米,行距40~50厘米,每亩定植4500~4800株。种植选择在多云、低温天气,早上和傍晚最佳。种植时拉直线栽种,以确保种植后各畦种苗笔直,幼苗的主芽与土壤平行。在日光温室内一年四季均可定植。
定植后管理:定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在高温天气定植时注意遮荫降温并向叶面喷水。定植后第二天扶苗,将位置不好的歪、高、斜和浇水后位置改变的苗扶直、扶正。定植后一周内充分保证根部土壤和表土湿润,白天叶面喷水,适当遮荫。3~5天后即可检查是否发出白色的新根,如果有大量的白色新根发出则说明定植成功。7天后逐渐降低叶面浇水量,但要保持表土湿润;15天后逐渐减少土壤浇水量,此后根据土壤干湿情况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潮湿,并喷洒多菌灵或百菌清农药进行一次病害防治,同时注意中耕除草。20天后当有大量的新根萌发时,可减少浇水量,适当蹲苗,促使根系进一步生长,经过30天后可进行正常管理。
三、温度管理:
月季切花生产最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白天24~26℃,夜间14~16℃。冬季当夜间低于8℃时,许多品种生长缓慢,枝条变短,畸形花增多。夜间温度长期低于5℃时,大多数月季品种不能发出新枝,或者发出的新枝较短,盲枝增多。因此,冬季低温严重影响切花的枝条长度、发芽及花芽分化,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夏季当夜间温度高于18℃、白天温度高于28℃时,大多数月季品种生育缩短,切花的花瓣数减少,花朵变小,瓶插寿命变短,对切花的品质有较大的影响;理想的昼夜温差是10~12℃,温差过大导致花瓣黑边。在滇中地区生产实际中,夏季将大棚内的白天温度控制在26~28℃,冬季将大棚内的夜间温度控制在14~16℃,就可保障出口月季切花的高产、优质周年生产。
四、土壤水分管理:
月季是喜水又怕涝的作物,土壤水分不足时会影响月季的切花产量和质量;相反,土壤水分过多又会造成根系通气不足而影响根系发育。因此,必须进行科学的水分管理。
选择无污染的河水、泉水或井水作为月季切花灌溉用水,宜采用滴灌系统。月季切花的浇水时间、浇水次数和浇水量受季节、天气、土壤和植株生长状况的影响,生产者主要根据生产经验或仪器不断观察、检测土壤水分含量、植株生长情况等确定。仪器可使用快速测定土壤水分的土壤张力计,用张力计监测土壤水分,并作浇水参考依据。
五、施肥管理
月季切花在营养生长期对大量元素氮、磷、钾的需求为n:p:k比例3:1:2,开花期为3:1:3,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可以每月定期施用。
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植株生长状况及其产量等因素考虑;施肥方法应根据设施条件进行。
在实际生产中,要注意增施有机肥。土壤种植每年需要添加1次腐熟的有机肥料,保证月季切花生长对土壤有机肥的需要。每年添加总量一般为8~10吨/亩,以补充有机质的分解,使土壤有机质达到5%以上,添加时间以每年秋季和冬末为佳。添加有机肥时在畦面的中部(行间)挖开30厘米深、25~30厘米宽的浅沟,然后直接添加有机肥,最后同土壤均匀混合。
六、湿度管理:
优质月季切花萌芽和枝叶生长期需要的相对湿度为70~80%,开花期需要的相对湿度为40~60%,白天湿度控制在40%,夜间湿度应控制在60%为宜,温室内湿度主要影响花色。有些复色品种,如彩纸(konfetti)、阿班斯(ambiance)等湿度、光照不足时色彩变淡,显现不出复色原有的色彩;红色、黄色品种,湿度、光照不足时色彩也会变淡,花色不鲜艳,品质受到影响。大棚内湿度高于90%以上大棚薄膜、水槽、植株及叶片开始形成水滴,易诱发多种病害发生,如灰霉病、霜霉病、褐斑病等。
七、光照管理:
月季切花喜光,特别是散射光照。西宁地区夏季晴天中午12:00~14:00时日照强度在12.5~14.2万勒克斯,日照中含紫外线强是某些品种花瓣黑边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夏季连续阴雨7~10天、冬季连续阴(雨、雪)7~10天的天气,造成阶段性的光照不足,影响切花的生长和品质。使用高品质的月季专用薄膜,在保证高透光率的前提下可阻挡大量紫外光,在阴雨天保证一定的散射光进入棚内。在月季抽枝期间不使用遮光网,保障植株有充足的光照;现蕾后可以在晴天10:00~16:00期间,使用60~75%银灰色的遮阳网;夏季连续阴雨天不能遮光,冬季不遮光,大棚土表面过湿、有霜霉病、灰霉病时不遮光。
八、修剪管理:
为了保证月季切花的优质高产,一般扦插苗3~4年,嫁接苗5~6年更换一次。近年来西宁地区月季切花品种的种植随市场流行品种的变化而更换加快。不同品种的月季枝条,其叶型、腋芽形态、腋芽生长速度和花型均有差异。枝条顶端的芽最早发育为花芽并开花,花朵下面1~6个腋芽,依次抽发新枝,并依次增长,形成花芽并开花;枝条基部、中部的腋芽形成的花枝质量差异不大,但从中部到基部花枝开花的时间依次延长,可以根据这些特性进行修剪,调节开花期。月季切花具有连续开花的习性,大多数新抽枝条的顶端都能开花。只有温度、光照、养分、水分等供应不足的枝条才不会开花,形成盲枝。在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内,花冠、花瓣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切花质量随之下降;反之温度降低到适宜范围,花冠、花瓣数增大和增多,切花质量随之提高。
月季切花的修剪主要采用折枝和剪枝方法。根据月季切花植株的分枝层次,将月季切花植株分为一、二、三级(或一、二、三次枝)。幼苗植株折枝后,从植株基部发出的脚芽称一级枝,一级枝上发出的枝叫二级枝,二级枝上发出的枝叫三级枝。根据月季切花植株枝的功能和用途,又分为切花枝和营养枝。即将培养切花的枝,叫切花枝;在月季切花植株上经过折枝处理后用作营养的枝叫营养枝。优质月季切花高产株型的植株有切花枝4~5枝,均匀饱满的营养枝5~6枝,株型高度50~60厘米。依据高产优质切花株型结构,分期逐步培养成株型、并保持株型的合理结构。其培育技术如下。
1.折枝
压枝绳(铁丝或尼龙线)距苗25~30厘米,在定植畦的两边用铁桩或木桩拉紧并固定。将所有作营养枝的枝条压于压枝绳下。苗期所有花头在豌豆大小时打去,保留叶片,当枝条长度有40~50厘米时将枝条压下,注意不要将枝条压断。新萌发出过细的枝条压作营养枝;营养枝上发出的枝条继续压枝。压枝时注意各株之间、枝条之间不能相互交叉,折枝数量以铺满畦面为宜,让叶片能得到充足的光照。折枝不论一年四季,还是一天早晚均可进行,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一般早上枝条较脆,压枝时容易断裂,要尽量使其不断裂。折枝的操作:用一只手把握枝条需要折的部位,另一只手用力向下扭折,将枝条压于压枝绳下。对粗枝条可在距根部10厘米处将枝条扭折后再压下,注意扭折时双手操作避免折断枝条。
2.压枝
苗期开花植株的培养方法是以压枝为主,以利于切花株型的快速培养。当枝条有40~50厘米高时便可压枝,将枝条压下并把所有的花头在豌豆大小时去除,从压枝上新发的枝条继续压枝。植株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