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叶作为饮料最早的国家,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的“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中国茶叶较普遍饮用约有2500年以上历史。
目前,茶、咖啡和可可并称为世界上的三大无酒精饮料,据“中国有机茶产业网”数据:“2017年,全球生产茶叶557万吨,预计2020年将突破600万吨。其中,2017年,中国茶叶产量255万吨,出口35.5万吨居世界第二。”出口最多的国度有些令人意外是肯尼亚41.6万吨。
近二十年,中国茶叶生产发展迅速,2000年,茶叶产量约68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25.19%;2005年产量超过印度,成为产量第一;2017年茶叶产量255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45.78%。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加入“世贸”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国内对茶叶的需求及向国外出口。
但是,也出现异常现象:在茶叶出口均价4.54美元/公斤的数据下,国内每公斤名茶单价6位数的现象。
以普洱茶的“大白菜”、“孔雀”等为代表,“孔雀”六星居然1400万元/84片!究其原因是中国的超量货币发行和茶叶炒作叠加。一方面gdp主导的经济发展及外汇储备的剧增,导致中国的超量货币发行,茶叶和房屋一样成为超量货币发行的蓄水池,或者说是“保值品”、“避风港”;
另一方面是茶叶的炒作,早在2004年2月,曾以茶传情的鲁迅和许广平先生珍藏数十年的清宫普洱茶砖的部分,3克拍出12000元天价;2005年,云南马帮在老舍茶馆义拍的一块357克青饼,竞拍出16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
一位有十多年茶叶市场经历者在网络撰文提及“老班章普洱茶历年收购价格”称:“2000年:勐海茶厂收购价格为每千克8元钱,茶芽过于硕大,且色彩也不理想。2001年:每千克涨到11元至12元,但勐海茶厂只收了一部分就停止收购。2002年:每千克突然涨到80元至120元,一般古树茶每千克才几十元。2005年:每千克干毛茶120元至180元。2006年:每千克180元至400元。2007年春茶:每千克飙升为800元至1500元;2008-2009年:价格骤然回落,每千克400-600元。2010年:迅速升至每千克1200元。2011年:价格居于普洱茶新茶之首。2012年:大小树混采价格为每千克2000—3000元。2013年:春茶为每千克3500元。2014年:春茶涨到每千克8000元。2015年:每千克5000-10000元不等。2016年:古树头春茶每千克6000-8000元不等。2017年:古树头春茶每千克8000-15000元。”
我从此收购价格,2002年,仿佛看到中国加入“世贸”;2007年、2008-2009年则看到美国金融风暴的前奏、爆发;2010-2014年则看到中国“四万亿”“救市”效应;2015-2017年则看到中国股市2015年初的暴涨及后来的楼市暴涨。
中国茶叶市场的“乱”象,有前上所述的政治经济的大背景原因,也有大众对茶叶缺乏通识和信息不对称原因,认识中国茶叶及市场应从回归茶叶的植物本质及属性谈起。
人类为了认识自己所处世界的数以十万种计的植物,1867年8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植物学会议,起草植物命名法规,称为巴黎法规或巴黎规则。经百多年的补充完善,最新的法规是2005年7月第十七届国际植物学会议通过的“维也纳法规”(viennacode)。
根据法规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根据亲缘关系把共同性比较多的一些种归纳成属,再把共同性较多的一些属归纳成科,如此类推而成目、纲和门。因此,植物界从上到下的分类等级顺序为门、纲、目、科、属、种。在各分类等级之下根据需要建立亚级分类等级。
茶树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目前,世界上山茶科植物有23个属380余种,在中国有15个属260余种。由于茶树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许多类群,再加上是常异交植物,使茶树的变异体非常繁多,山茶属以下的划分带来困难。
我国对山茶属以下的划分,最有影响的是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这位广东揭西的客家人,对山茶属近200种植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在1981年所著的《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一书中,把山茶属分为4个亚属,即原始山茶亚属、山茶亚属、茶亚属和后生山茶亚属。
茶亚属下又分8个组,我们平时饮用茶种类划分在茶组。茶组再根据子房有毛或无毛,子房5(4)室或3(2)室,分为五室茶系、五柱茶系、秃房茶系和茶系。这4个系是按性状的逐步进化而划分的。如野生型茶树多属于前3个系,栽培型茶树多属于茶系。
更重要的是张宏达在《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中,把1844年,英国学者马斯特斯(masters)在阿萨姆栽培型茶树上采的标本命名为阿萨姆茶(theaassamiga),中文名改为普洱茶,认为普洱茶是中国原产,从茶属的地理分布看,普洱茶分布到印度阿萨姆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但由人类的活动引过去的可能性更大,经过深入研究,进一步确认普洱茶为独立种,这是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最大贡献。
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49卷第3分册《山茶亚科》中,张宏达在1981年发表的分类系统和后续研究的基础上,将山茶属分为4个亚属,20个组,280种。成为从事山茶属分类学的研究人员的基本框架。
在植物分类学界对山茶属植物分类,与张宏达有较多争鸣的是中国科学院昆明研究所闵天禄,1992年发表《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将张宏达建立的秃茶组并入茶组之中,根据是秃茶组花丝管与茶组无异。
张宏达在深入研究后,1996年回应,闵天禄从模式产地采集到的植物不等于模式标本,不能因此认为花丝管不存在,同时,指出秃茶组的种子球形,叶片不含咖啡碱及茶碱等嘌呤生物碱,不能作饮料使用。
1999年,闵天禄在《云南植物研究》第2期发表《山茶属的系统大纲》,提出了山茶属植物的一个新的分类系统,也是继张宏达之后较有影响的一个新系统。它将山茶属植物分为2个亚属,14个组,119种。归并了张宏达系统中的原始山茶亚属和后生山茶亚属,对组一级做了较多的订正和归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作为茶叶研究的最高机构,倾向闵天禄的分类,对茶树种和变种提出自己的分类法,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大理茶、厚轴茶、秃房茶、茶5个种,在茶种下分茶、普洱茶和白毛茶3个变种。
中国茶学家庄晚芳等认为,茶树分类的范畴是介于种以下,品种(variety)之上。因此,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植物分类,也不同于茶树品种分类,但两者有密切联系。根据茶树类型间的亲缘关系、利用价值和地理分布,认为所有茶树都是一个种茶(c.sinensis)。同时,根据种内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在种之下再分为亚种、变种与变型。
在庄氏分类系统下,茶树只有两个亚种:云南亚种:乔木,分枝稀,叶大,花少,结实率较低,茶多酚与咖啡碱含量高,抗寒性弱。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华南以及印度、缅甸和越南等国的部分茶区;武夷亚种:灌木或小乔木,分枝较密,叶片以中、小叶为主,少数大叶,花多,结实率高(不孕变种除外),茶多酚与咖啡碱含量低,氨基酸含量较高,抗寒性强。在我国广大茶区及世界主要产茶国都有分布。
从以上可见,不同的界别的科学家对茶树的品种分类存在较大的争议。在我看来张宏达系统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对于山茶属植物系统发育的途径,他总结的:凡是花部的数目减少,体积从大变小、从长变短、从离生到合生,属于前进发展;山茶亚属和原始山茶亚属的古茶组较为接近,茶亚属则和实果茶组发生联系。
后生茶亚属和茶亚属直接发生联系,但它的发展不像茶亚属表现在苞片的数目及宿存与否,而表现在花各部分的减退和子房的能育水平。对于我们认识茶树品种的进化及现实中各种茶树的价值有帮助。
庄晚芳先生的分类则显“中庸之道”,十分实用。相信随着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进步及运用茶树的分类,将会产生更清晰地茶树分类方法。
从《中国茶树品种志》附录的79个野生大茶树记录的花瓣瓣数、花柱裂数等,我们会发现处于云南的北回归线南北、澜沧江中下游的西双版纳州、临沧、普洱市的野生大茶树花柱裂数基本是5裂,花瓣10瓣以上,例如云南省澜沧县云盘乡的“澜沧大茶树”花瓣12-14瓣,花柱5裂,云南省镇沅县和平乡著名的千家寨1号花瓣14瓣,花柱5裂。
以这三地为中心向北及向东的野生大茶树,花瓣瓣数、花柱裂数都在递减,例如普洱市东北的“元江野茶”花瓣8-10瓣、花柱4-5裂;四川省古蔺县的“黄荆大茶树”花瓣8瓣、花柱3裂;重庆的“綦江大茶树”花瓣7瓣、花柱3裂;湖南宜章的“莽山野茶”、江西省安远县的“中流苦茶”、广东台山的“白云野茶”、海南的“通什野茶”都是花瓣6瓣、花柱3裂。
而西双版纳州、临沧、普洱市三地又同时拥有各种花瓣数、花柱裂数等不同的茶树品种,按物种起源理论,云南南部地区最可能是茶树的原产地。
我们日常饮用的茶叶,主要是国家、省审定品种茶树、地方品种茶树、名枞和珍稀品种、野生茶树所产,可能审定品种占90%以上,重要原因是审定品种注重茶叶的产量及效益。以国家审定品种福建安溪的“毛蟹”、地方品种福建安溪的“大红”、名枞和珍稀品种福建武夷山“大红袍”作比较,三者均以制乌龙茶为佳且产地相邻。
植物分类上,三者的均为花柱3裂,花瓣“毛蟹”、“大红袍”均为6瓣,“大红”为7瓣,理论上“大红”的品种为古老。三者均为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二倍体。
产量及一芽三叶百芽重比较:亩产“毛蟹”200-300kg、“大红”130kg以上、“大红袍”100kg以上;一芽三叶百芽重“毛蟹”68.5g、“大红”60.0g、“大红袍”41.0g。
附注:以上为春茶一芽二叶干样含量。
从化学物质含量角度看,如果是饲料行业做配方原料的,“大红袍”与“蟹”能给得了20%的差价?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单计一芽三叶百芽重“大红袍”的采摘、加工的人工成本比“毛蟹”至少高50%以上,而且“大红袍”的产量比“毛蟹”少三分之二,两者同样重量的干茶,“大红袍”需要多三分之二的土地资源。地租又怎么计?
从“大红袍”与“毛蟹”的生长环境看,“大红袍”生长在高山的岩山区,“毛蟹”可能生长在台地;
从茶的色感、香气、口味看,“大红袍”色泽绿褐润,香气馥郁芬芳似桂花香滋味醇厚回甘,“岩韵”显。“毛蟹”只有色泽绿褐润,香清高味醇和。此外还有茶叶文等差异。
这些差异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足够的智力去计算,生产者和消费者更是无法算计“人性”带来的更多不确定性。
先暂打住到此,想想再写。
注1:《中国茶书品种志》及“百度”搜索。
注2:《张宏达传》、《中国茶书品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