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构造要求施工图审查内容有哪些?
1、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梁端受拉纵筋最大配筋率、梁受压区高度与梁有效高度的比值、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梁箍筋加密区的要求,应符合gb50011-2001第6.3.3条、jgj3-2002第6.3.2条的规定;框架梁受拉纵筋的最小配筋率,应符合gb50010-2002第11.3.6-1条及jgj3-2002第6.3.2条的规定。
当出现大小跨相连和长悬臂的时侯,如果仅在支座处标注一次配筋,很可能造成小跨的支座处配筋率超过2.5%、支座处配筋率超过2.0%后箍筋没有增大一级、跨中配筋与支座配筋之比小于0.3或0.5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时建议在支座两侧进行原位标注配筋,将大跨的部分配筋锚入框架柱内或者将小跨的箍筋直径增大一级也可增加小跨框架梁的截面高度和跨中配筋;当框架梁的梁高小于400mm时,应注意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四分之一梁高;当框架梁的受力纵筋采用直径为12的钢筋时,应注意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8d或6d的要求。宽扁梁当sb=100时,应注意非加密区箍筋是否满足沿全长的面积配箍率的要求。
2、框架柱:
1)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的轴压比不宜超过gb50011-2001第6.3.7条、jgj3-2002第6.4.2条、jgj149-2006第6.2.2条的限值。
2)柱纵向纵筋的最小配筋率、柱箍筋在加密区的构造要求,应满足gb50011-2001第6.3.8、6.3.10、6.3.12条jgj3-2002第6.4.3、6.4.6、6.4.7条、jgj149-2006第6.2.5、6.2.9、6.2.10、6.2.12条的要求。采用目前的satwe、tat程序计算异形柱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程序计算异形柱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时,包括固定钢筋和分布钢筋,而jgj149-2006第6.2.5条规定的最小配筋率仅包括固定位置的钢筋。
程序目前暂没有执行jgj149-2006第6.2.5条中“柱肢各肢端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和“建于ⅳ类场地且高于28m的框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增加0.1%”的要求。由于程序输出结果没有体现jgj149-2006第6.2.5条的要求,因此均需另行核算。
3)剪跨比不大于2及因填充墙设置或楼梯平台梁、雨蓬梁的设置,形成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短柱,沿柱全高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的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9度时不应小于1.5%,见gb50011-2001第6.3.8-2-(3)条、6.3.10-3、6.3.12条表注3。此时的1.2%和1.5%为构造要求不受钢筋种类的影响,不能进行等强代换。一级抗震时,沿柱全高箍筋间距还不应大于6倍纵筋直径。对剪跨比小于1.5或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小于3的超短柱,按jgj3-2002第6.4.2条注,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超短柱,无法避免时,可采取如下措施:控制轴压比,轴压比限值至少比规范规定限值降低0.1;采用性能好的箍筋,如井字复合箍、复合螺旋箍、连续复合箍筋等,体积配箍率应高于对短柱的要求;在框架柱中增加芯柱或型钢;加斜向x形交叉筋承担剪力等。
4)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箍筋全高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