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方产生纠纷无法解除时,诉讼便可以很好的解除这个问题。诉讼前首先要进行立案,法院对案件是否应该受理进行审核。那么民事诉讼立案流程有哪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民事诉讼立案流程
送达、审理、判决(或调解)/裁定、申请执行。如果是一审,不服裁判可以提起上诉,二审、裁判、申请执行;如果还不服,可以申请再审。
(一)前期准备:办理授权委托、制作好起诉状、备好必要的起诉
证据材料(复印件);
(二)到法院立案庭立案,并提交以下材料:
1、起诉状(份数:n 1,n为被告的个数);
2、必要的起诉证据材料(原告的身份证明/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与案件有关的证明材料、被告的有关身份证明,如工商登记卡片);
3、授权委托材料。
(三)立案庭的法官审查,符合立案条件,则受理;
(四)缴纳案件受理费;
(五)领取《案件受理通知书》、《举证通知书》等材料。 若不符合立案条件或法官拒绝立案,
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解决。
二、一般情况下民事诉讼多久立案
民事诉讼立案时间一般为七日内。《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六十一条,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三、民事诉讼立案的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是指民事纠纷的一方当事人,争议的权利义务直接影响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民事权益。间接受本案影响的人,非依法律规定,不得向纠纷的一方当事人提起诉讼。
(二)有明确的被告。即原告必须指出被诉对象是谁,是某公民、某单位,还是某公司、企业。没有明确的被告,法律关系无法证实,人民法院也无从开始审判活动。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诉讼请求指当事人通过诉讼想要达到的目的。作为诉讼请求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请求人民法院确认某种法律关系或者法律事实
2、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给付义务
3、请求变更或者消灭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属于人民法院的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指提起的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财产关系或者人身关系的诉讼。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上有其权限和分工,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指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对该案有审判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向对纠纷有管辖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立案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以及相应的费用,在生活中遇到纠纷,最好是双方协商能够达成一致的约定才是最好的。以上就是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民事诉讼立案流程的相关知识,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