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甘,算得上是品茶术语中使用最频繁,具象最丰富的词了。
仿佛每个面对好茶的品饮者都会情不自禁地选择它来表达自己的欢喜,尽管他们所言的“回甘”具象不尽相同。
百度百科曰:回甘,即回味甜美。而回味甜美,谓滋味由涩变甜。古人有诗为证:“雅不羡回甘,甘回舌先锁。”显然,这里所指的回甘,是涩感转化的结果。浙大茶学系王岳飞教授在《茶文化与茶健康》一书中认为:茶叶中的茶多酚,跟蛋白质结合,在口腔内质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使得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引发涩感。如果所形成的膜厚薄适中,刚开始口腔里有涩味,稍后膜破裂后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收敛性转化,就呈现回甘生津的感觉。
关于回甘的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回甘是一种在苦味冲击下的口腔错觉,是对比效应。mcburney和bartoshuk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不同口感品质与刺激物相互关系》一文中提出:甜味和苦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当品尝蔗糖等甜味剂后你会发现水是有些苦的,而当你品尝了咖啡因和奎宁等苦味物质后你会觉得水是甜的,而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对比效应。
个人觉得,上述关于“回甘”产生原由的两种说法都难免让我不知所措。在这个问题上,我更愿意跟随我国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陈椽老人在《茶业通史》一书中的认知:品茶是一种分明跟人的情绪关联的行为,一定要用纯粹化学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其结果往往啼笑皆非且人情淡薄。
我们不妨看看《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国标中,关于回甘的表述:茶汤饮后在舌根和喉部有甜感,并有滋润的感觉。从这个表述来看,回甘应该从口腔深处到喉头返回的甘甜感觉,并非入口即可感知的甘甜。
问题来了。众所周知,口腔中只有舌头可以感知到甜,而且以舌尖最敏感,这就是入口即甜的道理所在。至于口腔深处和喉部,以生理学逻辑而言,是不可能有甜感生发的。那么那些分明存在的,从口腔深处到喉头返回的甘甜感觉,又是如何发生的嘞?
笔者以为,茶之回甘不过是好茶余韵的一种表象,是甜感和滋润感刺激下的一种综合效应:首先,一定是舌之味蕾真切感知到了甘甜,而且这种甘甜转化为一种意识认知后,产生了充盈着整个口腔的甜感;然后,在吞咽动作的协调下,茶汤中甘冽而丰富的内含物赋予了口腔深处和喉部温暖的滋润感。正是这细腻而顺滑的滋润感变化,在口腔甜感的暗示下,使得品饮者产生了喉头返回甘甜的错觉。
正如很多人在描述一款甜韵悠长的茶时,总喜欢说:“这茶真甜,都甜到心窝窝里了。”其实“心窝窝里的甜”,不过是茶汤流经食管时所留下的温暖感,在口腔余韵悠长的甜感暗示下,使得品饮者产生“甜入心”的愉悦错觉。
由此,我们可以为“回甘”的产生框定两个条件:其一,茶汤必须具备让舌尖感知到甜的内含物,无论这些内含物是入口即甜,还是先苦后甜。所以“甜感”是“回甘”存在的基础;其二,茶汤必须拥有余韵悠长的内质,才可以在口腔和食道中留下温暖顺滑的滋润感,这种滋润感越持久,回甘的具象就越真切。所以“滋润感”是“回甘”存在的诱因。
显然,上述分析纯属笔者依据自己品茶感知,随性而为的意象推理。之所以称之为“意象推理”而不是“逻辑推理”,是因为我认为:每个人品茶时所产生的感觉属于意象的范畴,而不应该属于逻辑的范畴。
所以,“回甘”可以千万种,欢喜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