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被誉为最下饭的国产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前段时间又出系列纪录片啦。这一次“人间饿爸”陈晓卿把重心移到“中国美食界的孤岛”—潮汕地区,通过20集讲述20道潮汕风味。
纪录片详细地介绍了揭西擂茶的做法,从擂茶前的精心翻炒茶菜。到用擂钵、擂棍研磨茶浆,最后的热水滚煮,无一不细致。不止是我这个地道的潮汕人被馋哭了,就连我们团队的外地小伙伴也坐不住了。
今天,我们借着《风味人间》的风头,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擂茶。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爱上这款美食。客家人从小吃到大的擂茶
对客家人来说,吃擂茶是一件很隆重的事,光准备都要好几个小时。
一碗好的擂茶,茶叶是必不可少的原料。再加上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等,养生性能强的擂茶会添加一些青草药。将这些想吃的配料放在一起,甜的放糖,咸的放盐。
制作擂茶就离不开“擂茶三宝”。
所谓“擂茶三宝”指的是擂茶的制作工具:一是口径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约85厘米长的擂棍;三是用竹篾制成的捞滤碎渣的“捞子”。
将擂钵夹在两腿间,两手用力围圈捣,将食材一次次趁到钵边粗糙的纹理,用力捱,逼出浓稠的浆。用力要均匀,不能泄气,才能将擂茶特有的奶白色和特有的脂香擂出来。
擂好的原料,粘手有弹性,加上冰水或开水,就是一碗净擂茶。但吃擂茶千万要放炒米和炸米,这是擂茶的精髓。所谓炒米,就是将蒸好的米饭晒干,放在砂锅中爆炒,使其膨胀变成爆米花的过程。
一碗好擂茶,除了有擂茶本身,还需要“摆碟子”
油炸过拎枯的黄灿灿的红薯片,乳白色的巧果或玉兰片,炒花生炒瓜子,兰花根、雪枣、酸枣膏,还有卤菜,鸭脖子、鸭架、鸡爪等一起摆在餐桌上,然后和朋友一边喝一边吃,天南海北的聊,擂茶喝完一碗又添一碗,实在是惬意极了。
擂茶是客家人从小吃到大的食品,一年四季皆可食用。夏天吃擂茶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去湿化气;冬天吃擂茶暖身暖胃,消除一天的疲惫。老一辈的客家人常对子孙辈说,擂茶喝多了会变漂亮。
所以对客家人来说,不论是婚嫁丧娶,还是串门做客。擂茶都是招待宾客的最好食物。从客人踏进门开始,主人就会给客人端上一碗擂茶,直喝的客人肚皮滚圆,方可满足。
擂茶,客家人的乡愁
拼搏在外,总有某个瞬间会特别的想念家乡,我们把这称为乡愁。不同地方的人,乡愁是不一样的。
四川人的乡愁是一顿麻辣的火锅;湖南人的乡愁是一锅香喷喷的米粉;武汉人的乡愁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而客家人的乡愁就是一碗加满花生碎和炒米的擂茶。
每个在外打拼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乡愁。为了缓解乡愁,他们开始在大城小巷寻找客家美食,养生擂茶馆成为了他们心灵的寄托。
虽然不同地区的客家人擂茶做法不一样,但端坐在养生擂茶馆的一隅,听着周围熟悉的客家话,吃着眼前的擂茶,对在外打拼的客家人来说,已然是一种美的享受。
是的,擂茶是客家人从小吃到大的美食,一日四餐都不会腻,喝一碗便可缓解的乡愁。
擂茶,有史可溯的客家文化
擂茶对客家人来说不仅是美食,而且是一整套有史可溯的客家文化。
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小聚小乐,有客来访,必定要喝上一碗擂茶。以结婚为例,擂茶请的是整个村整个镇所有你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从进门开始,就会有个人从头到尾给你添茶,碗不落空。
擂茶是流水席,主角是擂茶,配角是满满一桌子的零食果子凉拌小菜。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乡里乡亲,只要在擂茶桌上一坐,那就认识了。客家小孩,从小习惯了满街乱串,看到谁家置办了擂茶席,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会溜进去,以擂茶为掩护,在主人家吃饱喝足,再慢悠悠的出去玩。
擂茶对客家人来说,就是村里的互联网,嗑瓜子喝擂茶吃小菜,从镇西头老李家的女儿还没嫁,到镇东头小郑家刚在城里买套房,海阔天空地聊,一桌知道全镇的事。
擂茶是客家人热情好客、互帮互助文化的另一种展现。汪曾褀的一首诗里有“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更是展现了吃擂茶时的那种惬意和满足。
想吃擂茶了,闭上眼,满脑子都是擂茶的香气,只好写一写,画饼充饥。那么今天,你吃擂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