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茶学家,林馥泉曾说:“茶叶品质之优异,除原树品种良好之根本条件而外。天然环境之优越,于培植之能得法,采制之能合理,三者不可一缺。”武夷岩茶驰名世界,实非偶然之事。
一、武夷山“正岩”概念是何时出现的?
曾有当地文化学者对北京某知名拍卖会上一款“正岩”字样包装的清代武夷岩茶提出过质疑:纯属臆造,百年前哪有“正岩”,这茶与“金骏眉”是同一个时期的。
据当地学者考证,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区分茶叶等级,由姚月明等一批茶叶专家提出“正岩”概念并注册商标,如今归武夷山茶叶总厂集体所有。话说更早,就要追溯到林馥泉时期,民国时代也没有“正岩”概念,那时称为大岩茶。
二、近年来广受追捧的“纯种大红袍”是什么味道?
大红袍乃武夷岩茶之王,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极为稀有,年产不足五百克,堪称国宝。原指天心岩九龙壁上现存6棵,最早只有四棵,称为正本,1981年武夷山涨洪水,崩下来两棵,栽培成活就变成了现在的六棵。80年代中期曾经做过一次台刈更新,第一排四颗树实际上是三个品种,94年与福建省农科院专家们鉴定,从茶叶形,叶脉,边缘的锯齿深浅,茶子里面有几孔等分析得出三个品种,实际上都是名丛,他的香型口感基本一致,所以统一命名为“大红袍”。
笔者曾高价购买武山多位传承人,所谓无性繁殖的顶级纯种大红袍比对品鉴,发现与安溪西坪所产的高品质纯种铁观音,在口感、香气、滋味、叶面、叶缘、叶身等等,有着惊人的相似,或许安溪铁观音才是武夷岩茶的发源地并不是传说。
三、大红袍分第几代吗?
大红袍原本生长在九龙窠悬崖绝壁之上,经过无性繁殖育苗栽种,出来的大红袍基本上还是那些基因,只要放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下生长,也可以保持到原株母树岩韵风味,所以“大红袍”根本无第几代之说。
四、岩韵是个什么东西?
真正的岩茶应产自景区内方圆七十平方公里,只有生长在山上风化沙石岩土上面的才能叫武夷岩茶。如果在平地生长,只能叫“州茶”。土壤气候形成了茶叶所特有的特征。如果铁观音种在武夷山就是武夷山味儿,把肉桂种在安溪西坪就是西坪味儿,对于岩韵,大概可以用花岗岩相互撞击,发出的那种气味来形容比较贴切,茶汤中矿物质含量相对更高。
五、为何有些武夷岩茶泛“咸”?
这种现象不仅在武夷岩茶有,铁观音、单丛甚至普洱茶都会出现。由于武夷山生态环境好,有些地区没有使用化肥等破坏土地碱性结构,所以产出的岩茶会有淡淡咸味。
六、如何鉴别武夷岩茶品质?
数十年前,民国大茶学家林馥泉先生曾对武夷岩茶有过阐述:“岩茶为半发酵茶,故须具有绿茶之清香,与红茶之熟气,失此不能称为佳品”。反观当今武夷岩茶市场,把茶焙的乌黑碳化,却成了传统的代表。
譬如不会拿最好的牛肉做牛肉干,如今市场上优质的武夷山原料是绝对不会焙高火,否则它的优势就不明显了,只有山场不好,品质一般的原料才会用火工修饰不足,或者弥补缺陷。从前运输不方便,为了保鲜需要,也是根据消费周期决定火工轻重,若是好茶火工高,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完全没有必要,更没有人会那样做,除非打着传统的旗号,以次充好!
七、武夷山目前有多少百年老枞水仙存活?
“百年老枞水仙”顾名思义,指的是有百年树龄的老水仙树,现在的市场到处都是“百年老枞”,整个武夷山又有多少呢?
水仙这个品种从建瓯的小湖镇引进到武夷山,按民国老茶人倪郑重所著《倪郑重茶业论集》所载是在光绪年间1875-1908,那么以此推算也就一百年多一点!当时武夷山最早就是在景区这一带种茶,周边很少种。上述山场历经百年的流变,保存下来的百年老树寥寥无几,甚至连百棵都不足,武夷山的茶有钱都买不到,更何况这几十棵老树茶呢!
八、如何看待武夷岩茶农残问题?
有人说以前茶叶没有农残,其实,中国大陆六七十年代,茶区剧毒农药喷洒最为疯狂,都是敌敌畏一类的高剧毒农药。武夷山茶区也是要喷洒农药的,只不过现在武夷山茶农更按科学方法喷撒农药罢了,实现有机茶园的远大理想任重道远。
九、大红袍制茶技艺“后继无人”?
从古至今,江西人对武夷岩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如今也是中流砥柱。虽然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很多,但多成了大老板,还有谁愿意累死累活地古法制茶,年轻人们更不愿意尝试。这两年艺术圈混不下去的落魄文人也跟风上山,可惜挂羊头卖狗肉,自欺欺人。现在传统岩茶的一线制茶工人多在60岁左右,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要传承下去,还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
如今很多人喝武夷岩茶多炫年份,讲故事,谈茶气。与其说是神品,不如说是知识匮乏。有时候大家喝武夷岩茶,那么重视年份,主要是没喝过好茶,或者遇到也买不起,所以就故弄玄虚,估计,林先生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