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5月,是云茶上市的季节,更是茶农们辛苦劳作了一年翘首企盼好光景到来的季节。凤庆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今年的春茶还没有上市。静悄悄的茶树林中看不见一个茶农的身影,也没有上山收茶的客商。
这些开始拔尖儿的小绿芽是耐不住性子的家伙,它们一个赛着一个地在春光下茁茁生长,正是这般春光,我们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力量。
茶山寻青记
眼前,一垄一垄的茶树向上爬延,仿佛无数条齐头并进的绿色长龙向上飞腾。偶尔有几株梅花,身着粉嫩的衣裳,提醒着人们这里也是一块产茶的圣地。早在商周时期,凤庆的先濮人就开始种茶、制茶了。这里的“锦秀茶王”及相关古茶树群有力地证明了凤庆产茶的悠久历史。
大清早,从凤庆县城出发前往茶山的公路比我们想象中还要蜿蜒,而目光所及的山岗上氤氲着薄薄的雾气。眼前的美景,都化作盛大的绿色河流孜孜流淌。高山云雾出好茶,果不其然。
3200岁的锦绣茶王
第一站,我们抵达的是凤庆县小湾镇茶王村,著名的世界“古茶王”就生长在这里。这株茶王树高10.6米,要把头仰得很高才能看到飘过树顶的白云。茶王的腰围也很粗,有5.28米,大概六七个成年人才能手牵手团团抱住它。据专家考证茶王树龄已有3200多年,是全球迄今发现最粗、最大、最高寿的栽培型古茶树。
每一年的凤庆红茶节,天下茶人都要赶赴这里朝拜茶王。曾在深圳茶博会上,用锦绣茶王一芽一叶,制成的一饼普洱茶拍到了四十万元的高价。朝拜完古茶树,正准备离开时,我们依依不舍,回头一望,大家都惊呆了,“茶王”的整个轮廓看起来像极了男性的侧脸:微微抬起的下巴、高高的鼻梁、微张的嘴唇、深凹的眼睛,威严地望着远方的成片茶山……
一瞬间,我们不由得感到茶王的灵气所在。
到了饭点,我们在茶王村的老乡家就餐,生态的农家饭让人回味无穷。老乡告诉我们,村子的房前屋后还有很多百年的古茶树。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古树茶得以世代延续。当地村民也因这片小小的绿叶,挣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四十八道河”
阔别了茶王,我们来到了“四十八道河”古茶树区。四十八道河的命名源于这条河的四十八个拐弯。弯弯曲曲的的河道孕育了周边大片的原始森林,而森林的深处就藏着许许多多古茶树,凤庆民间流传的俗语:“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茶有多高。”
尽管我们勇气可嘉,但在深入林区的半路上还是被拦截了下来。附近的村民告诉我们,森林里常有野兽出没:黑熊、白熊、豹子、蟒蛇等等,我们贸然前去实在危险。如今政府也加强了对这片森林的管护,禁止在河道里划船、游泳,也不能擅自进入林区。带着遗憾我们离开了“四十八道河”前往古墨村。古墨村位于凤庆县诗礼乡,
距县城112.6公里。虽然路途遥远,但隐蔽在茶山间的世外村庄终究没有让我们失望。古磨坊群点缀在情人河的河道上情人河流经古墨全境将古墨一分为二。沿河两岸与“石”有关的原始建筑较为完整。古磨坊群、碾子坊、榨油坊、造纸坊……
逶迤婉转的石头路、简洁精致的石板桥巧妙地连接着古磨坊群,意趣盎然。
茶山人茶山范
随意走进一户人家,扑鼻而来的就是茶香。古墨村的杨大姐告诉我们,这里的村民们几乎家家都有古茶树,清明前后,他们便会拿起竹筐上山采茶。说起上山采茶,杨大姐不禁吆喝起凤庆当地的茶歌来。
茶山情歌
便时当地青年男女情感的真实写照:在茶山,男孩看中女孩便会唱到:“古茶茶山坡对坡,扁担两头箩对箩。今日有缘来相会,相会就要对茶歌。”女孩如果有意,则会回应:“想郎不见郎的家,只盼清明茶发芽。郎住高山妹在坝,要得相会要采茶。”
青山绿水间,男男女女,“双手采茶快又多,好象织布手穿梭。”娇嫩的芽叶在他们勤劳的手中欢快地跳跃,一如年轻人躁动的心扉。“阿哥想诉心中事,半吞半吐总害羞。”“阿妹聪明又风流,一说一笑一低头。”要是女方不中意,就会婉转地拒绝:“树上斑鸠叫咕咕,笑哥喝茶拿错壶。明明自家有好茶,又想提壶别家咕。”
在春天的茶山,人和茶叶一样充满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