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濮人到底如何种茶,至今仍无法清晰解开,这还需要对哀牢国的历史进行深度研究。我认为在高海拔山区梯台地、早地的地埂上种茶应是乌蛮(南诏以前的昆明人、叟人)创造的,是住在高海拔山区的乌蛮人至少在南诏国时期已有的种茶方式。
因为澜沧江两岸的临沧、普洱地区10来个县都有地埂茶,而这些地埂茶树龄超过600年的或树围在160厘米以上的古茶树绝大部分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彝族村泰和拉祜放村寨,这不是个别或偶然现象,而是普遍现象,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地埂茶的分布区也就是乌蛮村寨的分布区。
林街乡箐头村委会在二无量地界,彝汉杂居,纯粹的彝族村已很难找到,箐头村委会的彝族为蒙化人,箐头的蒙化人多为汉族与彝族结合的后商。箐头在林街乡不算古茶树最多的村委会,但头村委会的茶园面积在林街乡排名第二,仅次于丁帕村委会,箐头有清代的茶树民国年间的茶树,但数量没有丁帕、岩头、清河几个村委会多,善头1956年以后种的茶园较多有4000多亩,茶叶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箐头2000年以前交通条件非常差,汽车上不去,又不是古茶树特别多的地方,仍发展了几千亩新茶园,这与箐头这片地适宜种茶,种出来的茶味道好有关。在二无量山区域,人们都知道箐头茶价格比其他村的要高因为茶商们公认箐头茶味香涩味少,口感甘甜绵长,入口喉舌生津满|溢香,目前箐头村委会还没有一个上规模的茶叶初制所,村民们的茶叶加工技术还不算很好,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箐头茶每年还是被老板全部买走老板买去打的牌子是一些已很有知名度的名山名寨茶,箐头茶的内质之好可想而知。
2014年2月笔者在箐头考察时在村民家喝过两碗箐头茶后被它幽雅的香气所迷,下山时已累得脚都抬不起的我还向村民买了两斤箐头背下山,当时就一个信念,此茶稀见,再累也要把这香气带回家。二无量山的茶其口味和香气与大无量山的有区别,茶耐泡汤黄亮、一村一味的特点在二无量山茶里很明显,喜欢做特色茶、个性茶的老板们二无量山能满足你的多元需要。本内容来自《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无量山》